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效果探索

时间:2022-06-20 01:14:46

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效果探索

[摘 要]资助育人工作是一种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工作的作用,对高校学生、教师、以及其他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章主要是对我国目前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资助育人;文化;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23 ― 02

一、引言

当今高校贫困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党和政府实施了贫困生资助政策。伴随着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的逐步加大,资助工作中的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的发挥资助育人工作的作用,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家推行各种资助政策是为了保障高校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标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经济资助”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就是指传统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是指当前高校存在的对贫困生进行救的各项政策及管理制度以及资助前的政策宣传活动、资助中的评定和证明过程以及评定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从研究的高校资助工作的现实情况来分析,大部分时候都被理解为“资金的帮助”。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帮助的过程中,在方式上主要是采用可以量化的“资金或实物”。在资助的过程中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是资助资金的主要提供者。高校在资助的过程中,承担着研究、宣传国家资助政策、积极落实各项资助措施的责任。高校在贯彻资助政策的同时也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二、资助育人体系的德育功能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在当前的高校中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的思想水平状况比较低。特别是有些贫困生因为心理素质薄弱等使得在道德表现上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明白“资助”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我们要重视在经济上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的同时,又要同时发挥其育人的功能。比如,我们高校在资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让本班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在评审过程中作为主持的老师,对他们的师德也是一种重要的考量。开具证明文件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开具证明的行为也是一种诚信行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导向功能。能为高校学生,特别是高校贫困生的行为起到引导的功能,使之向着好的方面发展。第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上进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随着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的逐步加大,资助工作中的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在覆盖面上资助了 50%的学生,但在现实中可能伤了 100%的人”。我国目前,资助的主要方式是直接发放现金,并且按照不同的资助金额分开档次。不同的档次,资助金的金额是不一样的。在这种资助模式下就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一些贫困学生在评定过程中希望自己被评定在资助金额较高的档次,于是弄虚作假,托关系,走后门。而有些时候,当资助的档次期望值与现实中评定的档次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抱怨心理,认为老师不公正、评定不公正。在心理上有失平衡。对老师、对其他学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就会产生敌对心理。资助工作本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引起了老师与学生、接受资助的同学之间、以及接受资助的同学与未接受资助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虽然“在覆盖面上资助了50%的学生”, “但在现实中可能伤了 100%的人”。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就是我们在资助工作中忽略了“德育”工作的引导。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就是经济上帮助高校贫困生,同时在精神上要对其进行陶冶、熏陶,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升华。但在现实的资助实践中,我们把资助工作作为一项普通的学生工作去完成,只是单纯的按照国家的资助政策和高校的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资助,不会考虑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对学生有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忽略了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引导、帮助。对贫困大学生来说,精神追求和心理情感的需要与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样强烈,也是同样的重要。当前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心理,比如:自卑、攀比、焦虑、排外等等。部分的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的心理压力,导致了抑郁心理的产生,个别贫困生甚至会做出极端的行为。这都是因为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忽视“德育”工作。另外,由于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的完全客体化,也加重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及其他不和谐心态。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有一种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才能在实践中让学生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心态、行为方式等。

四、资助育人工作发展对策

(一)完善我国高校资助育人政策

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我们的教育活动,充分的发挥资助育人工作的作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要共同努力。首先,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全面关注。对贫困生的资助不应仅停留在经济的帮助这个层面,要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来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的认定体系。应建立一个由权威部门证明、寝室和班级同学反映、公示评选结果、接受质疑,调整评审结果、最终确定评审结果的认定工作流程。目前,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申请程序一般是学生填写申请,学校再根据表格中反映情况进行相关了解,进而明确需要资助的对象。由于对学生的真实情况缺乏全面了解,导致在大学生资助对象认定上产生了一些问题。在健全评审机制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学生本人的诚信教育,注重对象评审过程的公开化,注意对象评审人员的普遍化。第三,建立健全运行监督机制。资助育人工作要充分实现其育人效果,就需要有持久、长效的监管保障。应当建立健全大学生资助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对象认定、对象日常生活情况、评定过程、评定方式、受助对象的资金使用情况、个人信用状况等等内容。

(二)发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德育功能

德育工作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必须坚持家庭、学校、社会的相统一,形成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要实现资助德育工作的常规化、日常化和自觉化。首先要加强资助工作进行前的德育工作。在这个阶段要确立资助工作中德育工作的目标,让学生具备一定心理能力准备,以承载德育的内容。应进行充分的调研、搞好日常的宣传工作。要发掘、彰显和释放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德育功能。其次要加强开展资助过程中的德育工作。在资助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资助工作开始后,负责的教师应公布此次评定的标准让大家讨论,通过讨论加强同学们间的交往。最后要重视资助工作结束后的德育工作。资助工作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资助工作中产生的学生问题,教师要有耐心,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形成正确思想。在做德育工作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不能采取命令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引导工作。教师最好能把每一次的资助工作整理成一个范例,在以后的资助工作中可以借鉴。教师在资助工作完成后要处理好贫困生因不同资助档次之间的关系,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三)增强高校贫困生的自助能力

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都只能从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生,要真正的贫困生问题就必须通过贫困生自身。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第一,加强理想教育。立志是学生成才的动力。要帮助学生立志就要让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有了理想就有了奋斗的目标,这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当然,在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也不能空谈理想。在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内容的选择和方式的创新。我们要注重开展国情和历史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教育的方式上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推动学生理想信念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结合。另外,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理想。第二,增强贫困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针对目前部分贫困生心理问题比较多的情况,我们要重视其心理辅导工作。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走出来。现在高校普遍建立起了心理咨询机构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心理结构的作用,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理教师、多方面多途径地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引导高校贫困生分析自身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实施的方法上,本人认为利用班会时间进行统一的宣传,与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沟通,充分的了解班级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等都是可以的。第三,提高贫困学生的道德水平。高校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出发点,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在自觉学习和实践中,践行道德规范的内容。锻炼他们在自己的内心自觉的接受、认同道德规范。教师也可以利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或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生动的事例来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道德的洗礼和熏陶。最后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一定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的原则。第四,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高校可以说是半个社会。在学校里生活的学生,各种行为受到社会的很大的影响。这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只局限在学校。我们要发挥社会力量来提高贫困生的道德水平。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五、结束语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产物,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也需要精神上、心灵上引导和提升,需要得到一种文化的滋养与哺育。培育资助文化对有效实现大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要有大学生资助文化培育构成。大学生资助工作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资助文化活动,实现大学生资助工作文化育人功能。资助育人文化要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素质。

〔参 考 文 献〕

〔1〕洪流.资助育人: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潘杨,武好明,王亚非.构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J〕.高校理论战线,2012,(09).

〔3〕王志明,周懋怡,周友焕.以资助育人新思路 促进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完善〔J〕.机械职业教育,2011,(11).

上一篇:“小组合作”在班级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江苏沿海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