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妇女互助组:她们不再阡陌独舞

时间:2022-06-19 11:47:44

留守妇女互助组:她们不再阡陌独舞

山东东平县东平街道村改居的时候,赤脸店村的乔萍很是兴奋了一阵子。“农转非”了,很体面的一件事。何况,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补了一些钱,日子轻松又宽裕起来。

自20岁出头嫁到赤脸店,丈夫就常年在外打工,乔萍需要一个人应付夏收夏种、秋收秋种,以及各种集中的、零散的农活。十几年过去,原本白嫩水滑的皮肤都变成了泥土的颜色。乔萍做梦都想摆脱这样的日子,现在,梦想成真了。

可是,她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份惬意,就开始陷入焦虑:没有了土地,干点啥呢?

同村(现在是社区)的孙爱英是养鸡大户,最多的时候存栏量达到一万五千余只。她一个人忙不过来,村妇代会主任孙善珍就会喊几个人过去帮忙,其中就包括乔萍。

依靠养鸡,孙爱英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富户。如果跟着孙大姐学养鸡,是不是可行呢?

乔萍的想法和孙善珍不谋而合。土地流转一开始,孙善珍就想把村里的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学点技术,却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现在乔萍一提醒,她登时眼睛一亮:就让想养鸡的姐妹组建一个互助组!

孙爱英第一时间申请加入。孙善珍跟她开玩笑:“这可是向你‘偷师’的事儿。”孙爱英一手抓着鸡崽,一手拿着剪子(小鸡要断喙),说:“我也不吃亏啊。像现在这么忙的时候,你们不都过来搭把手吗?”

1957年出生的孙爱英在村里的留守妇女中算是年长的了。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两个儿子都在当兵。她的腿因为骨折留下了疼痛后遗症,这两年愈发严重了,独自养鸡已经很吃力。

留守妇女互助组成立后,孙爱英一下子多了七八名帮手。新鸡上栏,一次几千只,大家轮流守着,孙爱英再也不怕损失了;小鸡“滴鼻”“断喙”的时候,大家更是热情地过来帮忙。

由孙爱英提供技术,县妇联协调申请了贴息贷款,乔萍、李灿英、李恒芬等几位妇女也走上了养鸡致富的道路。

偶尔忙不过来,姐妹们就分好工,年长些的做饭、带孩子,年轻力壮的泡在鸡舍干活。意外之喜是,互助发展,存栏量增加,她们的肉鸡销售渠道更宽了。

如今,赤脸店的肉鸡养殖已成规模,方圆百里没有人不知道这里有个留守妇女养殖互助组,离开土地后,她们抱团开创了一份新事业。

而这,只是山东乃至全国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的一个缩影。

链接:留守妇女互助组:指以村民组为单位,按照自愿的原则,每组吸纳5~8名志趣相投的妇女参加,推选一名热心能干、有文化的妇女作为组长,负责协调组内事务。留守妇女互助组初时是单纯的农业生产互助,发展到如今能全面解决留守妇女在生产发展、创业致富、子女教育、生活安居、关系协调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山东省正在全面建立互助组。

上一篇:无聊是因为你没碰过这些网站 下一篇:他们可以做的,我们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