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多媒体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06-19 10:52:20

初中生物多媒体教学之我见

(贵州盘县四小贵州盘县553537)

多媒体教学作为运用现代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教学方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生物教师的欢迎。尤其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多媒体教学正在成为每个生物教师必须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和探索,本人认为只有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生物教学有机整合,才能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心理学上这样说:“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性,用了新颖的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多媒体技术就直观地加以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和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处于轻松祥和的状态,学生就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如讲《花的结构》一节,我一开始就运用多媒体展示几种不同的花,让学生欣赏:花中之王——牡丹、花中隐士——、凌波仙子——水仙、花中皇后——月季等,学生一下子睁大眼睛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心理状态处于活跃之中。接着我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花是由什么发育成的?2、花都有艳丽的色彩吗?3、花的大小、颜色、形状一样吗?由学生自行交流解答。我又向着着学生的思维以桃花为例,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桃花的结构,指导学生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分析、探究,在桃花的一侧出现这几条讨论题目:1、所有的花都有雄蕊和雌蕊吗?花的哪一部分发育成果实?3、徦如一朵花的雌蕊被虫吃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课堂一直在紧骤之中,学生在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生动的画面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对问题研究乐此不疲,很好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达到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物教材中许多知识不仅繁琐而且抽象,由于受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的限制,这些知识往往成了教学的难点,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化难为易,删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如,在讲授消化道的物理消化——蠕动时,应用电教媒体——教学动画如flash演示这一过程,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出来的镜头,真实、艺术地再现消化道蠕动的动态过程,具体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演示动画过程中,我还通过暂停放映,教师解释,或边放边解释的方法,把两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当过一段时间测验这一内容时,全班所有学生都准确地掌握了这一知识。这就启示我们:电教媒体的生动、直观,接近于现实;合理使用,则使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中的途径增多了,记忆加深了;若再与讲解结合,其形象化、趣味化与化难为易的效果,是单纯的讲述所无法达到的。

3.在提高信息密度、知识密度的同时,扩大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空间

相对于传统模式教学以语言文字形态为主来说,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有着明显的提高传递教学信息速度和效率的优势。形、声、光、电的使用,音乐、图画以及现代电影、录像中的变换、切入、特写、定格、递次显示等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学中应当强化的得到充分强化,应当淡化的得到及时有效的淡化、弱化处理,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在人体结构的教学中,一些结构,像人体细胞、组织内部器官等不易看到,而现代电教媒体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电影、录像及自制的投影片、幻灯片,能将原来细微的东西放大许多倍;如果采用X光摄影,则能够清晰地看到人体内部的骨骼运动、消化管的蠕动、血液的流动等情况。而提高传递知识效率的结果是:一方面增加课堂知识密度、信息密度。如在“血液”一节的教学中,按常规的讲述一般约需2课时,而采用了边讲解边放录像演示,仅需1课时就完成了任务。另一方面,它扩大了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如讲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作用时,在放录像之前,让学生推想白细胞是怎样进行吞噬的?引导学生的丰富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从容地解决了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矛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力开发,给学生以丰富想象的天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功夫下在学生“学”上,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要着眼于、立足于学生的“学”,“教”要为“学”服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在生物课堂课教学中,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是较困难的。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电教媒体,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我用投影片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自己总结出这三种血管的概念。这一节基本由学生自学完成,课上得很成功,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同时,通过识图、辨图、对比、类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经过思维活动后,便于学生由瞬时记忆形成短时记忆,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

5. 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模拟或演示一些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

在学习脊椎动物及人体生理卫生这两部分内容时,有些动物的活体解剖实验:如家鸽的解剖实验、青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的演示实验、脊蛙的反射实验等。在大力提倡人与生物圈共存、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来进行这些实验,显然与时代精神相背。而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或演示这些实验,则既能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及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6.多种媒体优化组合——扬长避短,适时适度

在教学中,要使每种媒体发挥出它的特长、优势,要想做到选择出最佳媒体或几种媒体最优组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有一个适时适度的问题。

(1)教师的讲述语言与电教媒体的结合,处理得当与否,至关重要。在讲授“消化系统”一节时,我曾采用语言跟电教媒体结合的两种方式,结果迥然不同。如先口授教材,然后放映消化系统生理录像片。在这种方式中,语言与电教媒体被分成了两块,在电教媒体中传授的知识,学生已通过教师的语言初步掌握,电教媒体在这里只起对教师的语言证实和具体化的作用。后来我利用语言指导学生观看录像,教师充当“解说员”、“导游员”的角色。在这种方式中,电教媒体中介绍的、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从观察中获得的,而教师的语言起到的是强调、提示、点拨、点题的作用,是一言两语,但因是在关键处说出,无异于画龙点睛,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且,这种结合方式还能达到师与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2)电教媒体的运用是否适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的原则是:画龙点睛,适时推出,难处使用,局部强调,最后争取收到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消化系统有一现成的录像片,原片放映时间约20分钟,约占半节课的时间,而其中一些画面和解说词并不适用, 我把原片子作了重新剪辑,自行设计成只有7分钟的片段片,并去掉原片解说,由我伴讲。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制作,虽然放映时间短了,但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实践表明,电教媒体的使用得当和适度,是确保电化教学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总之,对于电教媒体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既应充分认识它的先进性和作用,又不能盲目迷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利用电教媒体对传统教学媒体进行灵活的、恰当的、巧妙的改造,并完善、发展,通过优化求得效益,使我们的教改工作实实在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上一篇:中学生物教学“八不要” 下一篇:试论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