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下家庭教育

时间:2022-06-19 08:06:02

浅谈时下家庭教育

摘 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主要研究了时下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为当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家庭教育;管理;溺爱;和谐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抱怨,孩子怎么那么难教!任性,好吃懒做,不求上进,遇到挫折,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由此一来,家长束手无策,放任自流,最终,孩子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强、勇敢、乐观,已然成了当下教育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所在。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以后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而有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把教育孩子完全推到学校的身上,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从中国教育的现状看,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家庭教育步入“误区”的新现象已经显现。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溺爱型”“粗暴型”“放纵型”等不良类型;重哺育、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家庭教育的失误呼唤新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研究。

一、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1.家长过分溺爱

随着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导致家庭所有人都以孩子为中心,一切都顺着孩子,护着孩子,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与委屈,甚至老师都不能去批评教育。正因为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让孩子产生了所有人为我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想法。时间久了,就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好吃懒做,受不了挫折,生活中稍有不顺,就想要放弃,做着“不吃苦就能成功”的美梦。

2.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管理

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这是李嘉诚说的一句话。我们有的父母总在说,忙忙忙,但是,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着我们来弥补。他们对孩子也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到学校身上,不主动和老师沟通,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对教育孩子没有耐心,出了问题就是一通打骂。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放荡不羁,受不了约束,养成了经常上网,夜不归宿等坏习惯。等父母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再去教育孩子已经为时已晚,甚至会起到反作用,使得和孩子的关系愈加僵化。

3.家庭不和谐

俗话说:一个问题学生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庭。有的父母经常毫不避讳地当着孩子的面吵架,闹矛盾,最后导致离异。这就给孩子从小蒙上了永久的心理阴影,这样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往往人格不健全,比较叛逆,表面看起来像纨绔子弟,实质上孩子的内心非常脆弱,更需要受到大家的关爱。

以上是现在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家长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却不知自己却是好心做坏事。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竞争,作为家长更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重视教育,而不是一味地依靠父母,依靠他人。

二、应对策略

1.重视早期教育

年轻父母要高度重视早期的幼儿教育,不要错过义务教育阶段关键时期的系列教育。幼儿是孩子性格形成及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性格、处世方式和道德修养。一个好的性格能够做到处事不惊,拥有高尚的品行,相反,如果在这个时期不注意孩子的教育,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好的品行习惯。一个人如果只拥有丰富的知识,却没有品行,那就是一个危险品。只有配合上好的家庭教育,使之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称得上是成品,将来也会必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平等看待孩子

孩子是家庭的一员,需要被平等对待,而不是处处享受特殊待遇。家里的家务可以适当地分给孩子承担,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和吃苦能力,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如果家长把孩子当孩子看,那么他永远都是孩子;如果家长把他当大人看,那么他就是大人。

3.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个和谐的家庭,必然会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父母应该做到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多抽时间陪陪孩子,经常和孩子进行深入的聊天,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和生活情况,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4.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作为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做事、做人上都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与寄托,更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孩子的教育不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常变常新的问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灵活多变的对策和措施。总之,作为家长,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张洪华.和而不同,和合而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合作的生态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上一篇: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研究 下一篇:如何处理好英语课堂中师生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