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因张力而厚重

时间:2022-06-19 09:20:54

让阅读因张力而厚重

阅读教学中,文本与学生间的适度张力,有助于让教学走向高效。而这种“适度”的把握,须凭教者的教学智慧。张力过小,学生不感兴趣,肯定是收效甚微;张力过大,学生力不从心,无疑是高低效。从现状看,由于对“感悟”的误解,教学形式虚化和教学行为稚化的现象颇为普遍:满足于泛泛的读悟,忽视语境的深切感受;热衷于简单的对话,忽视语义的深刻理解;陶醉于现象的热闹,缺失情感的深度感悟。这不仅带来了语文教学的蜕化,而且导致了师生人文素养的萎缩。可见,让教学走向智慧,走向高效,教者须通过教材的科学处理和教学的精心设计,让课堂因适度的张力而厚重。

一、制造连续不断的认知冲突

阅读教学中,语境的感受、情感的感悟、语义的理解,都离不开以“思维”为核心的心智活动。为此,可制造认知冲突,引领学生走进探索的乐园,进行深层的思维,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和体验,深入理解,深度感悟。 如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者以课题为辩题,把学生分成正反双方,让他们凭借对课文理解据理力争。请看下列片段:

甲:我们觉得这首诗是“精彩极了”,要不然妈妈是不会那么赞扬,更不会那么高兴。

乙:我们认为是“糟糕透了”。爸爸是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对诗的好与丑比妈妈更有判别能力。可见,爸爸的评价可信。

甲:不能这样说。“我”是个七、八岁的孩子,又是第一次写诗,写得再差也是精彩的。

乙:怎么能说再差也是精彩的呢?正因为是七、八岁的孩子写的,又是第一次写诗,肯定写不好。因此,爸爸是实话实说,是“糟糕透了”。(掌声)

甲:我们认为,评价孩子的诗,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应站在孩子的角度。这是孩子的第一首诗,应得到充分肯定,应该给他“精彩极了”的评价。(掌声)

乙:正因为是第一次写诗,就更要让他知道什么是诗,如果本来不像诗,还要大加赞扬,“我”必然会翘尾巴。这对“我”的成长是不利的。(掌声)

甲:对七、八的孩子考虑这么多,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还是要鼓励为好!

乙:父亲对“我”很了解,知道“我”的特点,怕“我”骄傲,因此他要这样说。

甲:如果父亲了解“我”,母亲不就更了解“我”吗?她更知道“我”需要的是鼓励。

师:那这首诗写得“好”还是“差”呢?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啊!

甲:我认为就这首诗本身来说,不像妈妈说的那么“精彩”,也不像爸爸说的那么“糟糕”。说“精彩”是因为它是七、八岁的孩子写的,而且是第一次写诗,应给予肯定,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说“糟糕”是因为毕竟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不可能写得好。再说,为了让孩子经受磨练,让他知道写诗不是轻而易举的,这也是对的。(掌声)

上述教学片段,以争辩情境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为依附,以语言解读的准确性和准确性为目标,置学生于唇枪舌剑之中,场面热烈,气氛活跃。这样的情境,给了学生智慧的挑战,思维的碰撞,课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不仅能促阅读感悟的全面深入,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说理的透彻性、语言的流畅性等多种语文素养。

二、逼入似是而非的两难境地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与人物的深度对话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加大解读力度,掘进感悟深度,保证学生文本解读时的全身心投入,全身心感受,可在语言情境的想象还原、拓展延伸中,适时、适度地把学生逼入“两难境地”,促使他们转换思路,变换角色,创新思维,以“突破重围”。这样的课堂,就是富于挑战、充满智慧的。请看《穷人》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描写桑娜心理的片段)大家仔细读读、想想:这段话写什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生细读体会)

生:这段话写桑娜的心理活动,说明桑娜很慌张,从她的“忐忑不安”和苍白的脸色、激动的神情可以看出。

生:我觉得桑娜抱回孩子后,心慌,害怕,说明她不是真心要把孩子抱回来。既然要抱回孩子,就要真心去做,为什么这样慌张呢?

师:是啊,既然想帮助人,就不要犹豫。要是你真心诚意,会怎么想?

生:西蒙去世了,两个孩子实在可怜,我决不能见死不救,一定要把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下去。

生:天下穷人是一家,我是西蒙的邻居,抚养她的孩子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无论吃多大苦,也要把孩子留下来。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看你们一个个理直气壮,但我觉得你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你处于桑娜那样的境地,会这样想吗?

(学生莫名其妙,不知如何是好。很快便有人恍然大悟,陈述见解。)

生:桑娜家生活十分贫苦,无论冬夏,孩子们都光着脚。她家现在5个孩子,生活已经难以维持,再增加两个,怎么养活呢?桑娜很担心。如果是我,也一定会慌张的。

生:桑娜家生活这么困难,她不能不考虑。再说,一个渔家主妇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另外,抱回孩子这么大的事,没有征得丈夫的同意。因此,她不可能理直气壮。

(其他学生发言略)

在学生对桑娜表示不满时,教者将计就计,引导“慷慨陈辞”,诱其“走入歧途”。这里的“圈套"是“信手拈来”的,学生全然不知。学生“理直气壮”地描述心理时,根本不知老师的用心,就在他们“欣赏”自己的得意之作时,老师浇了“一盆冷水”,对他们的想法予以否定,置他们于“两难境地”,学生先是莫名其妙,但很快恍然大悟,从而深刻地感悟了语言深层的情感内涵和无穷魅力,真是妙不可言。

三、借助有悖常理的反诘归谬

做人有基本规范,生活有基本规律,学习有基本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约定俗成”。而语文学习中的有些约定俗成,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让学生一路有章可循,提高效率,又会让学生一味循规蹈矩,难有突破。可见,在阅读教学中,为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深入感悟,可通过有悖常理的诘问,引导学生进入语境,走近人物,进行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深度对话,促进归谬顿悟。请看一教师教学《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片段:

师:(生读最后一段后)什么?国王非常惭愧,我怎么不觉得,我惭愧什么啊?

生:与小人一起来滥杀无辜,还不惭愧吗?

师:我为什么不能滥杀无辜?

生:你真是一个昏君!(众笑)如果你滥杀无辜,人们就不信任你,就要你。

生:如果你为所欲为,滥杀无辜,老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到时候就要找你算帐,你还做什么国王呢?

师:这个我明白了,那我为什么不能和小人在一起呢?

生:你和小人在一起,就会乱了朝纲,也就是乱了朝廷的规矩。

师:我和小人在一起,就一定会乱“朝纲”,乱了朝廷的规矩。反正我是国王,乱就乱了吧!

生:小人就像调达一样,说话不算话,不讲信誉,而小人竟然得到重用,那谁还会相信你和你的官员。

生:调达见利忘义,九色鹿救了他,他还出卖九色鹿。你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听他的话,那么好人都会被整死,老百姓就会发火,干掉你,所以才能有刺客,比如荆轲。(众笑)

生:在调达眼里,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用来交换,你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的钱,不,国家的钱就会流进小人的钱包,国家的法律和规范都会不灵,那国家就会乱了套。

师:可是,我先前贴皇榜重赏的啊!别人会不会说我说话不算话。

生:不会的,别人只会说你声张正义。

生:不会,先前你不知道九色鹿这样善良,也不知道调达是个小人。如果你知道了还贴,那是你不对。但现在你知道了,所以必须改正,否则就是一意孤行,知错不改。

师:你们这么一说,我这个国王的确应该惭愧。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一连串有悖常理的诘问,促使学生和国王进行深度对话,从而带来了连续不断的精彩生成:学生或无拘无束,进行大胆指责;或真心诚意,进行耐心劝解;或引经据典,进行真诚劝戒。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对语言的深层感悟:“见利忘义”、“不守信誉”者是卑鄙小人,一个为民的国王切不可“与小人为伍”,不可“滥杀无辜”。可见,有悖常理的反诘,可撩拨学生挑战的游戏天性,促进孩子对语言、甚至是对生活的深度感悟,培养孩子们初步的哲学头脑。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上一篇:小班化教学中体验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多重对话:阅读教学的应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