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家两张侨汇券说起

时间:2022-06-19 06:29:05

闲读家里的《三国演义》一书,竟从中翻出两张夹在书中的30年前的福建省侨汇券。面对着它,犹如我阔别多年的老友,但对青年人来说,那可是“相见不相识”的稀客。

上世纪的计划经济时期,侨汇券是无数人可望不可及的,是特殊年代的产物,也是华侨爱国爱乡的见证。这两张侨汇券系1979年版,由当时的福建省商业局印发。一张是洗涤用品购买券0.1份,另一张是食糖购买券0.3份。票券虽然只有邮票大小,但却向我们透出陈迹斑斑的历史信息。一是那个时候肥皂、洗衣粉之类的洗涤用品和白糖、红糖光有钞票还买不到,还得凭票券才能如愿。二是侨汇券的种类很多,除了洗涤用品购买券和食糖购买券外,还有布票、粮票、食油、香烟、副食品、工业品(可购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等,涵盖生活中吃、穿、用。三是侨汇券的设计,使用的是“”期间出炉的所谓简化字,如福建的“建”、食糖的“糖”,现在早已废止使用。

说起侨汇券,不能不说说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为了吸收外汇,鼓励国外的华侨、港澳同胞向国内寄钱,在外币兑换成人民币的同时,按照比例发给侨汇券,凭券可以到指定的“侨字号”商店购买当时的计划供府物资和紧俏商品。

笔者家乡闽南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我祖母是一位归国华侨。她早年在新加坡有点积蓄,乐于扶贫济困的祖母,曾经帮助过一些贫困老乡。她中年时回国后,有的老乡知恩报恩,每逢传统年节,会从国外寄点钱给我祖母。上世纪困难年头,我们家大小8口人托祖母的福,可以章而皇之进入“侨字号”商店,勉强度过了不温不饱的岁月。笔者收藏的这两张福建省侨汇券不仅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也是祖母留给我的宝贵的纪念品。

由于侨汇券的使用对象特殊,仅限于侨眷侨属以及与“侨”;沾边的人士,加之上世纪困难年代物质匮乏,当时人们一旦持有这种有价票券,没隔几日就会把它给消费掉,因而流入社会甚少。特别是设计构思精巧、图案美观大方、印刷工艺精致,具有一定防伪功能的整版侨汇券更是凤毛麟角。如今,随着人们收藏意识的增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侨汇券,重新进入民间收藏市场,成为备受藏友青睐的“黑马”。

上一篇:王彦令:中国菇业“掌门人” 下一篇:未名湖畔邂逅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