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

时间:2022-06-19 04:35:21

摘 要:在近现代绘画史中,把中国画与西方的古典写实主义相结合的代表作品当属徐悲鸿先生的《愚公移山》,其从空间布局、笔法、色彩还是在人物造型上,多借鉴西方绘画表现方法,体现了徐悲鸿以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改革中国画的主张。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关键词:徐悲鸿 愚公移山 中西合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62-01

1 解析《愚公移山》

1.1 《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

1939年至1940年,应印度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创作了这幅《愚公移山》。1940年2月,甘地到尼克坦访问泰戈尔并认识了徐悲鸿,徐悲鸿为甘地画像时,他被这位不屈不挠为民族独立奋斗的印度灵魂人物深深感动,于是充满激情地开始创作《愚公移山》草稿与人物写生。1941年8月,徐悲鸿深入喜马拉雅山区,骑马盘旋于万丈悬崖峭壁的山路,作诗咏怀。11月,他完成了巨幅水墨画《愚公移山》,后又创作了油画《愚公移山》。

1.2 《愚公移山》的艺术表现

在空间布局方面,画面的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结实魁梧的壮年男子,手拿着钉耙奋力的砸向面前的黑土,他们的姿势表情各不相同,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而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构图上用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了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把画面撑破的感觉。一个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着观众,从而加强了空间的纵深感,拉开了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背景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笔法方面,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此画主要采用传统的勾勒着色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面部上勾线较粗犷,很形象地表现出农民的形象。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等关系,则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部分人物略用一点明暗,用来显示人的体积。

而在色彩方面,画面只有两个主色调,用墨色的浓淡干湿相结合画出了山、树和画面中的大象等背景,然后主要用赭石加墨来表现人物的皮肤,又略加胭脂使颜色偏老,使人物的皮肤比较偏向暗沉。对肤色这样的处理一是表现出了黄色人种的本质肤色,二是更能表现出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而沉淀出的沧桑感,同时也寓意中国广大劳动人民不怕吃苦不怕劳累,而积极踊跃抗日的精神。

在人物造型上,作者借用了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用体人物进行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是徐悲鸿借鉴西方绘画表现方法的大胆尝试,也是这幅作品颇为独特之处。而以的形式画古代中国传说,为的是更突出力量和气势。徐悲鸿在画人物的时候更多地是运用素描对抓形准确这一优势,来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体现了他说的“学画必须从人物入手,且必须能画人像”原则。他说:“形尚不准,遑论神采。”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写古人面貌“宁朴野而不得有庸俗状,宁寒乞而不得有市井气”。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愚公移山》中看得很清楚。《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形象完全符合方薰的“朴野”说。

2 从《愚公移山》看徐悲鸿“中西合璧”理念的实现

从《愚公移山》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对待传统的态度,他认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柔入者融之。”从他的代表作品《九方皋》、《田横五百士》、《巴人汲水》等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将他“中西合璧”理念的落实。在创作上,他以“师法造化,寻求真理”为原则,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亦从《愚公移山》中看,他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或借古喻今,寄托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在创作理论上,徐悲鸿主张以西画改良中国画。在把《愚公移山》中,他在中国画的用色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方素描的人体结构和明暗关系。他注重素描的严格训练,提倡师法造化,反对因循守旧,把这幅作品中的劳动者形象用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他这种以中为本、借鉴西方素描、以传统笔墨创作的人物画对现当代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

3 徐悲鸿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

徐悲鸿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美术的基础,从《愚公移山》上可以看出,徐悲鸿从近代中国人物画对西画的借鉴上,主要就是吸收融合了西方所用的结构、明暗的素描方法。

中国人物画自明清以来,虽然有陈老莲、任伯年等大家的出现,但整体上已现颓势。徐悲鸿顺应时代要求,去外部世界寻求其它有效的方法来改良中国画,从现在来看,他的这个改良方法是成功的。另外,徐悲鸿的创作思想是表现人,虽然他也画其它的内容,但他对基础教学的要求是研究人,并且对任何画种或体裁,作为基础训练,都要求对人要有一定的研究,虽然程度的深浅可以有所区别。徐悲鸿对学习素描的目的很明确,是一种最基础的训练,而非代替其它艺术的表现形式。当代人物画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是和徐悲鸿与早期一批探索者的努力分不开的,徐悲鸿的教育思想和体系影响了几代人,产生了积极的、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施平.中国现玩丛书―《中青年画家作品鉴赏与收藏》[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2] 陈传席.中国名画家全集・徐悲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 紫图大师图典丛书编辑部.中国画大师图典[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中国历代书学画论丛书[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

[5]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上一篇:注重感恩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下一篇:合理运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