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巧用“拆屋效应”

时间:2022-06-19 03:11:56

在英语教学中巧用“拆屋效应”

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曾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也就是不断降低要求以被他人接受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

在英语教学中“拆屋效应”是常用的和有效的技巧,有时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需要一开始就抛出一个看似无理而令学生难以接受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想打击学生,而只是一种教学策略。它能让教师在教学一开始就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但记住这只是“拆屋”,如果想让学生的英语学习真正有所进步,不要忘记“开天窗”。所以,如果教师的一个要求学生很难接受,则此前不妨试试提出一个他更不可能接受的要求,或许就会有意外的收获。以下是我在多年教学中运用“拆屋效应”的体会。

一、若想实现大目标,不妨先提小要求

开口就向别人提不太容易达到的要求,别人往往难以接受。如果先提简单的要求,然后逐步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不断缩小差距,则别人通常比较容易接受。每个人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心理,都希望给别人留下大方的印象,因此,在接受别人的第一个小要求后,再面对第二个要求时,就不会轻易拒绝。

1.当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时。

高一入学就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读习惯。听读的时间分割成几段,可安排在早晨,一边洗漱一边听。午饭、晚饭前甚至晚上入睡前的零散时间,都是听读英语的好时机。听读的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讲应以书本内容为主,让学生多听课文磁带、朗读磁带,模仿,训练听觉。每次教新课前,用3~5分钟放录音,请学生静听,不要求全部听懂;新课学完,再听录音,要求学生跟读;还可以听英语歌曲,巩固练习听说,培养学生的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比较容易做到。听得多了,再让学生完成大的目标,也就是每天完成一份高考要求的听力训练,学生都能接受,并认真完成。

2.在进行英语考试的时候。

我们可以传授学生这样的“经验”:首先解答那些简单的选择题或短文填词题。这样,就能产生“旗开得胜”、“势在必得”的心理效应,从而促使思维及时进入最佳竞技状态,这样往往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相反,如果一开始就做难题,如完形填空或阅读理解题,其中有些就算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很容易导致信心丧失,本来可以轻松解答的题目也会变得很棘手。

3.当面对英语学困生时。

“拆屋效应”反映出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普遍具有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在英语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学生成绩落后,不想听课,不做作业,难免受到老师的批评。我们必须注意掌握批评的分寸,使批评能被学生所接受。要在批评中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希望,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如果批评学生过频或过重,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范围,则容易出现学生和老师顶撞,甚至出现不做英语作业,不上英语课的现象。如果最先提出相对简单的小要求,并且对方答应了的话,再提出大要求,成功的概率就会更高。

二、巧用“拆屋效应”,成功是“设计”出来的

我们经常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说明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实现的。其实,成功除了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外,更需要精心设计。需要结合现实条件,明确每个阶段该做什么,该怎样做,这样才能逐渐实现大目标中的那些小目标。由易到难,分步进行,实现最终目标。

小丰上高一的时候,在一次英语考试中得了59分,他拿到试卷后低头不语,像犯了错误一样,课后我找到他,和他谈谈。我先耐心地问:“你前面坐的同学考了多少分?”“88分。”小丰小声地回答。“那你下次就以他为目标吧。”小丰摇摇头说:“不可能,他的英语好太多了。”我再问:“你同桌考了多少分?”“66分。”小丰回答。“小丰,别灰心,我们下次考试的时候争取超过他,好吗?”我试探着问道。这时小丰明毫不犹豫地说:“行!”他这时在想,区区7分,肯定能超过的。?

从此以后,小丰果真下了工夫,上课不仅认真听讲,还按时完成作业,不会的问题就问老师。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小丰英语考了75分,远远超过了我当初给他定的标准。“88分”只是“拆屋”,如果想让学生的英语学习真正有所进展,则不要忘记“开天窗”——超过同桌。结果,小丰通过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功地跨越了这道“门槛”,还给了老师一个惊喜。在高考中,小丰以优异的成绩被重点大学录取了。

三、用好“拆屋效应”,让学生没有借口说“不”

1.目标要留有余地。教师在给学生制定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标制订在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如果学生这次英语考试只考了50分,则你强求学生下次考90分是不现实的。目标设定得低一些,可以让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轻松达到,在不知不觉中跨越一道道“门槛”,然后信心百倍地迎接新的挑战,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2.让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目标的制定。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难度较高的任务,因为它既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乐于接受较易完成的工作,在实现了容易达到的目标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更高更远的目标,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如每天背几个单词、几个句子、几段篇章,教师都让学生参与,使学生自己确定哪些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即“跳起够得着”,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奋斗欲望,使其发现自身的价值。如果实现了目标,学生便会有自豪感;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学生则会自觉分析原因,想办法补救,而不会找各种的借口为自己辩解。

总而言之,“拆屋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相信只要英语教师使用得当,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一旦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小门槛”,英语教学前景就会更加宽阔。

上一篇:中外合作专业德语基础课教学研究 下一篇:如何实现初中英语的愉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