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度”的把握

时间:2022-06-19 12:14:34

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度”的把握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该注意把握几个“度”。

一、提问应该巧设“坡度”

提问的难度设计一要根据教材本身的内容,由浅入深,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一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基础,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即使是同一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也要注意选用不同的问题设计,要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中来。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从问题中受到启发,得到发展。了解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设计问题要层层递进,让学生借助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延伸。

二、提问应该有适当的“高度”

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直问则是直截了当,单刀直入,这样的问题不拐弯抹角,但是,按照常规思路正面直接发问,往往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直问则难免显得笨拙,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僵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候,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价值,我们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使学生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太难太易的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热情。

三、设计问题要有一定“宽度”

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探究类问题,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究问题,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全面、深刻掌握知识。素质教育提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提问也应该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在课堂上有些教师提问时往往面向熟悉的学生、好学生,而很少顾及到中等生、后进生。心理学家认为:不公平使人的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会影响人的行为动机,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与工作效率降低。生物课堂教学同样需要运用公平理论激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决不允许厚此薄彼,重此轻彼。

四、提问要选好“角度”

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有疑而问”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地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没有真正收获。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角度,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做到巧问,只有巧的问题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课堂教学。

五、提问还要有“效度”

在课堂中,过于简单的提问是无用信息,过于繁琐的提问是干扰信息,所以,在提问过程中,避免雷同的抑制学生思维的提问,避免不合逻辑的错误提问,避免表面上非常热闹、而事实上没有什么内容的提问。要通过提问这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而不能仅仅把提问作为一个形式,一个过程。在问题设计上,可以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少问“是什么”、“行不行”。提问时应巧设疑难,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六、提问要注意“密度”

一节课的提问要看具体的教学需要,密度要适中。老师的提问能起到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不要动不动就提问,不加思考的乱问,有时过多的提问只能增加学生的疑惑,而不能起到提问的效果。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将导致课堂教学外紧内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满堂问”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这是表面上的互动、形式上的互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组成了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避免繁杂琐碎,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能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素质教育呼唤高效教学,有效提问是高效教学的保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提问的“度”,使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和开展高效课堂活动的双重背景下,教师要重视通过对问题“度”的把握来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以问题启动探究、深化探究、反思探究,使得有效的课堂提问起到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功效。

上一篇:论当前形势下的教学改革 下一篇:一点一滴抓“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