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阳主阴从

时间:2022-06-18 06:47:18

摘要:“阳主阴从”是阴阳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阐述了阴阳之间的位序关系。现从哲学与医学两方面来论述探讨其含义。

关键词:阳主阴从 阴平阳秘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91-01

卢崇汉先生写的《扶阳讲记》,书中提到了“阳主阴从”这一学术观点,并用之来指导临床,大量使用姜桂附之类温热药来治疗疾病,在中医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特殊的理论框架,阴阳论一直都是中医界所关注的焦点。相较于阴阳平衡,阴阳化生的探讨,阴阳主从关系的论述就显得薄弱。本文试从什么是阳主阴从,这一观点有何实际意义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阴阳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并非中医所特有。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万物都处在阴阳的对立之中,但阴阳系统中的对立两物之间并非是同等地位而毫无秩序的。《易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卦彖传》)“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卦彖传》)可见在阴阳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对立双方都存在一定势力上的对比与差异,往往始乾为主导,坤为从属,阳为主,阴为从。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具有其不平衡性,而主要矛盾决定存在和发展。在阴阳这一对矛盾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就是阳。由此可以推而广之,男为阳,女为阴,男主女从;君为阳,臣为阴,君主臣从,这便从哲学含义衍生出社会意义。

中医的阴阳来自中国传统哲学,而又在之基础上联系人体生理,有了新的含义。《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指阴气平和,是阴的最佳状态;阳秘是指阳气密固,是阳的最佳状态。平与秘是阴和阳运化能力和机制这种质态的最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平阳秘是指人体内外环境一种运动的和谐的有序稳态,脏腑经络气血四肢百骸的协调统一,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量化平衡。

即是有序的稳态,则“序”又从何而体现?《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即阳气对于机体生命能确实起着统帅密固的作用。生命的存在形式是运动,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都是由阳气推动而表达于外的。古代医家论述阴阳之序最精彩当数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和张景岳的“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朱丹溪认为,人与天地想参,与日月相应。由于天大于地,日明于月,“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而先亏矣。”(《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故说“阳常有余而阴不足”。而张景岳则认为,朱氏的理论本为纠正局方的辛热之弊,但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张氏指出:“阴以阳为主”,通过形气、寒热、水火之间关系相辨析,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体所以生物和化气,均有赖于阳气,故说“生化之权,皆由阳气”。在生命过程中,“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惟此阳气” [1],所以得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结论。故张氏云“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求证录?大宝论》)。

朱张二人所说的“不足”和“有余”并不是指阴阳量上的差异,而是地位上的不同,秩序上的分别。从朱氏的论述中,我们人体相对稳定的阴阳系统中,从一开始,阳就处于优势,而阴又容易流失,这先指出了人体的生理状况,又具有其病理意义。而张氏在肯定阳的先导的同时,在朱氏的理论上又进一步发展,“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 (《类经附翼?求证录?真阴论》),在重视阳气的前提下并不忽视,阴阳互根互用,不可独存,所谓“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在临床治疗疾病上,“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即中医理论中的“阴平阳秘”和“阳主阴从”的情况是并行不悖的,“阳主阴从”是在“阴平阳秘”的前提下加以体现的,不能与上文所提到哲学范畴中的阳主阴从完全等量齐观。在生理上,外在的生命活动由阳气的运行来进行表达,在疾病预防以及治疗上,并不能说应用“阳主阴从”理论就是使用大量温药、热药、阳药以期“阳得以补,阴亦从阳得以补”,应该看到无论治阴治阳,补阴补阳都是助阳气得以良好运行,这才是“阳主阴从”题中应由之意[2]。

参考文献

[1]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8

[2] 唐华伟,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实质是调整阳气的运行[J],四川中医,2006;7:28

上一篇: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研究 下一篇:中药治疗乳腺增生123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