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展示环节高效性初探

时间:2022-06-18 05:35:55

小组合作展示环节高效性初探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有效的学习方式逐步进入初中英语教学中,并被广大师生实践和接受。从课堂效果和学生发展来看,“展示”这一环节既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又可以检查各小组的合作互助情况,同时也给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了一个锻炼展示的平台,它应当是课堂中最精彩、最关键的一环,但操作起来往往耗时。展示高效的关键是做好铺垫。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效;评价方式

一、展示环节高效性初探的研究背景

n改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高效课堂要求,结合小组合作形式我研究了七年级英语阅读课的设计。阅读课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难点,我选择了一篇关于人物介绍的阅读文章做探讨。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在读懂关于人物介绍的简单文章后能够掌握自我介绍和描述他人信息的表达方式。而我要解决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亮点,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顺利展示他们对他人信息的表达――口头及笔头练习。

二、展示环节高效性初探的研究过程

在本节课展示前,我进行了对学和群学,学生熟读了课文中介绍他人的文段,甚至有少数学生能背诵出课文。基于此,我从以下方面着手为展示环节的高效做铺垫。

1.展示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要求体现的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在合作讨论后,展示的内容应该是能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

这节课里,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相当熟悉,于是我选择让学生展示他们采访的对话及采访后对他人信息的写作。采访对话的展示可以是组内的3至6号学生完成,而对于采访后对他人信息的写作则由2号在小黑板上完成后再进行围拢展示,1号学生负责批改本组2号的写作。在展示前,学优生会帮助学困生完成采访对话的编写及督促他们流利表达,即使学困生一时不能达到我们所期待的高水平,但也能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2.采用灵活的展示方式

在新课标全面改革的今天,我们也不妨模仿一下古时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将它变成:因材分工、责任到人。

6人小组的展示,要求尖子生在展示过程中作为“小先生”出现,所以1号作为批改者。对于个别口讷的尖子生,我们可以让他在合作学习中提供技术支持,所以2号成为板演者;其他4个组员就作为对话的表演者。让他们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3.多渠道地展示内容输入

展示内容的输入不应局限于课本,可以灵活多样。对话的表演者即组内3至6号,在3号的有效示范下逐步开展组内对话操练,有些组员甚至跨组采访(学生可以在教室走动,增加采访活动的灵活性)。在这节课中,学生不仅班内走动甚至采访了当天来听课的评委,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课堂上,思维也更加活跃。在采访过程中1、2号也参与其中,采访结束后,除2号学生板演外其余人在各自的作业本上对采访内容进行归纳。

4.展示的多种评价方式

学生在展示了学习成果之后,无论是小组还是个人都迫切需要一个公平的评价来促进下一步的学习,所以就要及时、准确地把展示结果进行评价、反馈给学生。而课堂时间的限制,又要求老师要灵活把握、统筹处理评价的方法。在课堂上我尝试采用的评价方式有:

学生自主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准则应该有所区分。3至6号的对话展示,我给予每个学生评分权。学生手上都有四张不同颜色的卡纸――红色代表4分,黄色代表3分,蓝色代表2分,白色代表1分。将评分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学会倾听,并且根据老师给出的标准进行评价,主动权在学生而不在老师,也更有利于学生根据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对话展示。

设置加分评价:为刺激各小组之间能够竞争学习,也设置加分评价。如在有的小组解答不出问题的情况下,让其他组帮助解决,争取到帮助机会而且问题解决得较准确的小组便给予加分奖励。教师根据纠错、补充给予小组额外加分,从而调动学生积

极性。

建立星级参与考核奖励制度:按照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展示的得分多少,排出名次,并且根据分数定出星级。按时统计,定期公布,对参与星级高的学生和表现突出的学习小组提出表扬及奖励。增强学生参与的竞争活力和持续性。

三、分析反思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是点拨、追问、总结点评,但对学生的展示并非完全放手。教师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根据学习状况去掌控展示时间适时转入下个环节。当师生都得心应手地采用“展示”方法时,效率自然会提高,时间自然消耗少,课堂容量自然会增加。

以上是我在课改课堂中关于展示环节应注意的问题的浅显认识,展示环节的高低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好坏,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研究探索,努力寻找提高小组合作展示环节高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复,章飞.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高中语文人物形象设定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