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时间:2022-06-18 03:01:02

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类面临着经济、科技片面发展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所带来的一系列严峻问题。学校文化建设也出现了种种令人十分担忧的现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因此也成为了在现阶段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历史任务。

关键词:策略 文化立校 文化立人 课堂文化

【分类号】:G41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新旧社会形态及其文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发生剧烈的文化冲突,学校文化建设也出现了种种令人十分担忧的现象。学生自我中心和自我缺失并存,不考虑他人,不关心他人,心理问题发生率偏高,网络依赖症呈严重化趋势, 家庭结构破碎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师缺乏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职业道德水准严重滑坡,“有偿家教”日趋蔓延。“学校无文化”现象严重,片面推崇物化管理,盲目追求“做大、做美、做强”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几乎不约而同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体布局。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迫切需要培养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素质的真正适应公民社会需要的未来公民。这对教育战线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基础教育因此开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刻变革。学校文化成了影响学校素质教育效应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成了衡量一所学校发展的文化进步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

文化,就其本质来说,只能是深层次的东西。西方不少学者如克罗伯、帕森斯、怀特、卡西尔等人就把文化定位在精神、观念的层次上,以表明文化的内在性、深刻性。在我们看来,文化的内在性和深刻性在于它反映了人的价值本性。与作为人的活动的背景和基础的自然世界不同,文化世界是人类进行活动的产物,它是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见证,是人的精神理念、价值关系的显现。一言以蔽之,文化的世界即是“人化”的世界。文化与人文的内在关联正在于此,因为正是通过文化环境的构建和文化活动的展开,人才改变了他与对象世界的那种动物式的“事实”关系、“物质”关系、“自然”关系,建立了具有无限丰富意义的“价值”关系、“精神”关系、“人”的关系。他一方面在他所改造的外部世界中打上“人”的烙印,使外在自然“人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也改变了自身的自然,使自己的禀赋、感觉、情绪、意欲、思维、行动等都获得了“人”的自由属性,就是说,他自身的自然也“人化”了。文化本身具有人文性质和人文精神,文化与人文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我们应充分调查分析影响我校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应坚持要以学生文化建设为中心,以教师文化建设为抓手,以课堂文化建设为主渠道,以学校精神建设为根本,总结普通高中学校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有效策略和基本办法,进而实现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目的,建立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估标准,立足学校,高目标、高起点、高境界,扎扎实实地全面推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要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首先我们应立足“文化立校”、“文化育人”。“文化立校”、“文化育人”,既有教育和哲学的结合,又有教育与政治、经济融合互动的思考。这种学校精神将发挥“灵魂”的作用,统领着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生成与进步,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又以反作用促进着学校精神的生成,并以此推动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影响着育人取向及文化品牌的树立,从而使受教育者对学校文化所树立的理念产生终生不渝的追求。而动态、静态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等又在这种学校精神核心教育理念的作用下,形成带有方向性、规范各自行为和功能的一种规则,这种规则不但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方向,形成学校的品牌,而且以自发的内驱力形成一种软实力,塑造着师生的气质和学校的、教师的、学生的文化形象,最大限度地实现广大师生的生命价值。“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提出是文化创新的产物,是教育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目前教育应对未来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畸形思路、文化误判、战略失衡,正是提出这一课题的必要性所在。它将在目前急功近到的育人取向中,从理念上把握“文化育人”的深刻性,在教师师德滑坡的危机中,用学校精神、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体现教育者的社会责任;在工厂化的教育模式中,努力营造一种个性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学生文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是对教育客观规律在宏观上的把握,也是用文化的视野来解读教育的新理念在教育上的反映,是用文化的定位来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的进步是可以用文化来解读的,也只有通过文化解读的教育,才会更具时展性和战略性,才能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立足于中国社会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深层问题和目前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学校教育的衡量标准只能是人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学校的物质建设,学校制度改革,课程与人才培养模式,归根结底都要服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的平等的交往,这是现代学校文化模式蕴涵的最根本价值。以此为基础,我们应当根据这一根本尺度,将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确立为现代学校文化模式的主导文化精神,具体体现在学校文化的三种成分上:(1)精神文化层面。从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重复性实践和重复性思维转向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创造性实践和创造性思维,从无视人的生命价值、意义转向重视人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生命境界的提升,从知识授受转向知识启蒙和知识创新,从追求玄学、崇尚权威转向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从控制服从转向民主平等,从保守封闭转向开放合作;(2)制度文化层面。从基于血缘、宗法、情感的传统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向基于理性、人道、民主、法制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3)物质文化层面。从单纯注重外在于人的硬件建设转向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物质要素,从单纯追求校园建设的审美价值转向注重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

再次立足于课堂文化建设。建设现代学校文化,需要以环境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支撑,更需要以课堂文化为底蕴,丰富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因为,学生学校生活的80%以上时间在课堂,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体验和文化陶冶的基本形式,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但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课堂文化总是被我们善意地忽略或遗忘,对课堂文化也缺乏研究的兴趣和深度。学校文化建设基本上还停留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上,是一种课堂外的文化,很多学校证明学校文化魅力的场所基本是在课堂之外,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各种活动、制度。课堂中则很少有学校文化的存在,课堂外是开放、民主、充满生机的,课堂内则仍是封闭、集权、授受的。因此,聚集课堂是提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关键所在的必由之路。我们认为,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践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应以科学的教学观为指导,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

上一篇:浅述房屋建筑现浇混凝土施工与防裂缝控制技术 下一篇:论DCS系统在能源中心设备管理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