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保障 促进大学生就业

时间:2022-06-18 01:57:17

完善社会保障 促进大学生就业

摘 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政策,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匹配效率低的问题,一方面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无法取得联系,造成失业率上升,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只求保底工作而不去寻找更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原因,并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寻求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匹配效率低; 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09-01

高校扩招,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失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给社会和家庭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如何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匹配效率低的现状

1.1 就业率下降,失业人数增加

ザ十世纪末,我国实行了高校扩招政策,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增造成供给大大超出了前几年的数量,大学生就业日趋变难。2004年毕业人数为280万,初次就业率为73%,未就业人数为756万人。2005年毕业人数338万人,就业人数2454万人,未就业人数增加到926万人。2006年毕业人数共计413万人,就业人数仅2998万,失业1132万人,2007年毕业人数495万人,而就业率仅为725%,近1361万的大学毕业生未找到工作,2008年和2009年的毕业人数分别为559万人和610万人,而未就业人数也增加到了1677万人。

1.2 人员与岗位得不到优化配置

ビ捎诟叩冉逃学科和专业设置的偏差,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岗位,此外,许多毕业生担心不能早点签约工作以后机会会更少,因此即使工作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专长时他们也急忙签约而没有再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使自己的人力资本存在浪费。

ネ时,一方面许多实力较强的企业选择在来年的3、4月份进行校园招聘,而此时大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已经签订工作,企业也因未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而使得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而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却将应聘者的学历作为硬性指标,造成人才浪费。例如某个职位是本科或者大专生完全能够胜任的却非研究生不要, 这不仅造成了人才浪费也不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

1.3 就业的地区结构矛盾突出

ヒ环矫嫘矶嘌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造成竞争异常激烈而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西部地区需要大学生却不能引进充足的人才,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例如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但是愿意到西部去奉献的大学生还是很少。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2.1 信息稀缺且搜寻成本较高

ピ诰鸵凳谐≈校企业和毕业生掌握的信息各不相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状况,就要付出信息成本。用人单位要想了解大学毕业生的真实信息,则要付出很大的搜寻成本。而毕业生要完全了解企业的状况所付出的搜寻成本更是昂贵,因此当毕业生在初次选择岗位的时候并不会一一的进行选择,而是在出现某方面条件具有吸引力的工作时就确定自己的工作。

2.2 企业招聘中的诸多限制

テ笠涤萌顺6杂ζ刚叩淖ㄒ到行限制与求职者的需求形成错位。如在招聘行政人员时限定应聘者必须为管理专业学生。这无形中将其他专业学生排除在就业的大门之外。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首先看重专业,忽略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使得一些能力较强更加适合企业所需岗位的人才得不到录用。

2.3 个人行为带来的外部性

ジ鋈诵形是指大学生在搜寻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资源配置能力, 提高就业的能力。如果一个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与总结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搜寻技能,他就可能对其他人产生挤出效应,使得其他人更加难以找到工作。

三、从社保的角度寻求解决措施

3.1 完善大学生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

ァ豆赜谇惺底龊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2006年9月1日起未找到工作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可以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失业登记。但失业登记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领取失业保险,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须符合三个标准。未就业应届毕业生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的条件,因此对失业大学生来说此政策并没有太大作用。

ノ了真正解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可借鉴国外做法:在大学生中实行失业保险制度,将就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纳入大学生失业保险系统。由财政拨款和大学生在校期间交纳失业保险金,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于那些毕业后不能及时就业的大学生,可先到劳动就业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在失业保险基金的支持下,一方面由社保机构为其提供生活保障金,另一方面将一部分失业津贴作为职业培训津贴,专门提供给那些积极参加培训的大学生。这项制度不仅对未能及时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段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时间,还能促使其调整知识结构,提高技能。

3.2 救济金发放适度

ピ谥贫ù笱生就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该考虑适度原则。就业保障水平不适度,会对经济、社会和大学生自身都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如果大学生就业保障水平过低,将不能实现大学生就业保障应有的功能,无法保障失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如果救济金高于参加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则会形成“养懒汉”的现象。让接受失业救济的学生在居住地或求职地相关部门领取失业救助金,可以消除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带来的救助金保障最低、生活的目标无法完全实现的问题。

3.3 改革社会保障水平的不公平

ド缁岜O帐怯煞律明文规定的,任何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劳动者交纳各种社会保险,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导致社会保险存在地区和行业的差别。

ヒ环矫嬖诒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或者沿海城市,有一系列优于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险政策的出台,毕业生考虑到以后的买房以及养老医疗等问题都倾心于这些城市。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毕业还是选择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有很小一部分人选择中小企业,其原因在于,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有着较高的福利。大学生已经在心里把进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当成较佳的出路,从而造成现在考公务员热,非国企不进的现象。

ザ这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不平衡。因此,国家需要的统筹安排和规划,淡化单位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改变他们的成本―收益状况,引导他们在国家需要的领域就业。

3.4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 降低搜寻成本

ツ壳靶矶喔咝S凶约旱谋弦瞪就业信息网,但是各高校之间往往由于存在就业率竞争而不对外开放信息,最后使得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可以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由社保机构统一建立一个高校毕业生信息系统,加快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以降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搜寻成本,同时,失业保险完全可以借助于这个网络全面地提供大学生失业者和职位空缺的信息, 从而实现劳动力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自由、自愿流动。

ゴ笱П弦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除了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之外,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勤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只有各方协作,才能达到共赢的局面。

おげ慰嘉南祝

[1]艾 军,黄志荣.大学生就业新形势分析及指导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3月.

[2]袁红清.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匹配质量和效率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年3月.

[3]付东梅.工作搜寻理论模型的扩展及政策启示[J].经济工作,2010 年第4期.

上一篇:蓝天下的笑容――余姚市马渚镇外来妇女融入城... 下一篇:企业战略转型中的组织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