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地巴戟种植技术

时间:2022-06-18 12:30:29

山坡地巴戟种植技术

摘要 介绍山坡地巴戟种植技术,包括选地、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和加工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巴戟; 种植技术;山坡地

中图分类号 S56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91-01

巴戟是一种被子植物、常绿灌木,生于海拔300 m以下山坡灌丛或疏林边。巴戟又名鸡肠风、鸡眼藤等,是一种名贵药材,为强壮剂,有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可直接入药,也可用于生产巴戟补酒,主产广西及广东。五华县种植巴戟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生产的巴戟补酒更是远近闻名。五华县地处粤东北丘陵地区,土质肥沃、日照充足、雨量均匀、气候适宜,非常适合巴戟生长。研究人员为研究巴戟种植技术,在长布镇琴塘村进行巴戟种植技术研究示范,通过合理选地、精细育苗、合理密植、精细管理、适时收获,种植的巴戟质量好、产量高。近年来,通过宣传推广,带动长布镇琴江、长安、北洋等村巴戟种植户充分利用山坡地种植巴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1 合理选地

巴戟是以块根为收获对象的旱地作物,全生育期耐旱怕浸,属于深根性植物,因此,应选择向阳、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质壤土或壤土上种植[1-2]。

2 精细育苗

2.1 合理扦插

扦插时间应选择在春季或雨季进行,将二至三年生粗壮的巴戟茎蔓或野生巴戟作插穗,扦插前,将剪下的茎蔓除去全部叶片及嫩梢[1-4],截成长约25 cm的插穗,随剪随插,倾斜度约为45°,插穗入土深约2/3,插后踏实,用稻草或芒箕覆盖,最后淋足定根水,确保成活率。行株距为18 cm×8 cm。

2.2 幼苗管理

插穗萌芽生根后,揭开盖草,并插上芒箕遮荫,苗高约20 cm,逐步除去芒箕等覆盖物,结合除草,施5%人粪尿22.5 t/hm2 2次,也可用尿素150 kg/hm2对水22.5 t/hm2淋施2次,培育半年以后,苗根系良好、茎叶粗壮即可移植。

3 定植

3.1 精细整地

在山坡地上种植,首先按水平线修成约1 m的梯田带,深翻约30 cm。为防积水塌坦,在整地的同时开排水沟,在梯带上按行株距0.6 m挖穴,并采用穴施的方法施混合肥225 kg/hm2+土杂肥15 t/hm2作为基肥。

3.2 定植

春季定植成活率较高。若在夏季定植,应在阴雨天进行,且随起苗随定植,如遇晴天或大风天气,为防根部干枯,需用黄泥浆根。

4 田间管理

4.1 幼苗期管理

定植后前2年,由于藤蔓较小,极易被杂草遮蔽而影响生长,因此每年应除草2~3次,除草时应注意不伤根系。施肥应以氮肥为主,促进茎蔓生长,主要施人畜粪尿或尿素,全年施5%人粪尿22.5 t/hm2,或用尿素150 kg/hm2对水22.5 t/hm2淋施2~3次。同时要定期砍伐周边严重影响巴戟光照的乔木、灌木等。遇极度干旱时可适度淋水,同时确保排水沟畅通,以防积水。

4.2 中后期管理

中后期管理应以培育块根为主,每年春夏季结合除草各施肥1次,施肥主要以磷钾肥为主,施氮磷钾复合肥料(15-15-15) 300 kg/hm2。在水分管理方面,主要以防积水为主,保持排水沟的通畅。

5 病虫害防治

5.1 物理防治

一是合理调节土壤酸碱度,减轻病害发生。二是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抗病能力。三是严禁施用胺类化肥,以免造成巴戟组织柔软[3-4],增加土壤酸性。

5.2 化学防治

病害以茎基腐病、烟煤病以及轮纹病为主。对于基腐病、轮纹病,可用石灰与草木灰按照1∶3的比例施入根部或用18%叶枯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射防治。对于烟煤病,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射防治;虫害主要是蚜虫。在春秋季巴戟抽发新芽、新叶时危害,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喷杀。

6 收获和加工

6.1 采挖

巴戟种植周期长,一般种植7~8年才能收获。进入采收期达到采标准后即可收获,一年四季均可采收,采挖时不能损伤根皮,以免影响产品质量。收获后巴戟不宜堆置太久。

6.2 加工

先洗净巴戟泥沙,剪去茎叶或须根,置于阳光下晒至六七成干,再用木锤轻轻打扁[1-4],再按生药规格切成小段,长约10 cm,最后摊开放在阳光下2~3 d晒干即可成品。

7 参考文献

[1] 侯潘杰,丛志强.药用植物巴戟人工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1(5):100.

[2] 王明英,崔文艺.矮形紫薇盆景的培育技术 [J].现代园艺,2014(9):42-43.

[3] 陈舜让.巴戟天规范栽培技术 [J].广东药学, 2003, 13(3):11-12.

[4] 罗新华,陈瑞云.巴戟天栽培技术[J]. 福建农业, 2010(8):20-21.

上一篇:云南烤烟育苗技术 下一篇:会理青皮软籽石榴种植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