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回应“喝牛奶可致癌”说法

时间:2022-06-18 11:55:56

专家回应“喝牛奶可致癌”说法

近日,网络上流传“喝牛奶可致癌”等说法。牛奶是否有害健康?牛奶的营养价值是不是被夸大了?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内外有关部门和专家。

IGF-1是致癌因子吗

网文称,牛奶中的IGF-1可以刺激癌细胞活跃生长与繁殖,导致前列腺癌、乳腺癌。

IGF-1是什么物质?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乳品标准委员会副主任杨月欣教授告诉记者,IGF-1的全称是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对人体而言,其在血糖控制、生长发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是一种蛋白质多肽。

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发言人表示,IGF-1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液体里,包括人体的母乳。一般饮用的情况下,牛奶中的IGF-1不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诉记者,在多项研究当中,最低组的乳制品摄入量为每日240克(以牛奶计)以下,最高组的每日摄入量超过700克,从研究数据看,每日摄入相当于牛奶240克的乳制品不会显著增加或降低癌症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对184个国家及地区的调查显示,在畜牧业发达的蒙古国,其前列腺癌、乳腺癌发病率为2.4/10万和8/10万,是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酪蛋白会导致乳腺癌吗

有网文称,牛奶中的酪蛋白会导致乳腺癌,加速癌细胞扩散。

据介绍,酪蛋白广泛分布在天然乳类中。牛奶中的蛋白质主要由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组成,酪蛋白占80%以上,酪蛋白分子量大,是携带矿物质的载体,如酪蛋白磷酸肽就是其水解产物,能促进钙等矿物质吸收利用。100克牛奶中约含3克蛋白质,一斤牛奶约含15克,而我国每人每天从一日三餐平均摄取的蛋白质有70克,酪蛋白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

网友所说的“酪蛋白致癌”依据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林·坎贝尔的一项“大鼠实验”。大鼠被给予致癌物黄曲霉素的同时,分别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结果显示酪蛋白相对更易促进黄曲霉素诱发癌症。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院士表示,一些媒体报道未完整呈现上述动物实验,完全没有提及黄曲霉素这一致癌物。陈君石指出:“假如没有致癌物,无论是酪蛋白还是大豆蛋白都不会引起大鼠发生癌症。”

多喝牛奶会引发慢性病吗

有媒体报道,多喝牛奶会造成慢性病(如多发性硬化病、高血压等)发病率上升,其中一个依据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为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等进行了慢性病和饮食调查,康奈尔大学的坎贝尔教授据此写成《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提出“西方饮食结构中牛奶摄入过度有害”的观点。

据介绍,该项研究是对我国60余个县的慢性病发生、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和血液、尿样等所做的调查。作为调查的组织者、《中国健康调查报告》首版作序者,陈君石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调查的内容与这一科普书的关系甚少,更与“牛奶致癌”无关。

“美国人膳食中约70%的蛋白质是动物性蛋白质,至少有一半来自奶和奶制品。欧美国家的一些人过多地喝牛奶或摄取大量乳制品,会引发一些健康问题。但把牛奶当水喝在中国人当中很少有。”陈君石说,对普通人来说,最关键的原则仍是平衡膳食。饮奶量多或有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倾向者应选择低脂、脱脂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日饮奶量为300毫升,是世界的平均水平,远低于美国等国家。而实际上,据中国营养学会近20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人均日饮奶量只有44毫升,全国平均水平只有20毫升左右。

牛奶营养价值被夸大了吗

有网帖提出,海带、虾皮的钙含量比牛奶高十几倍,许多蔬菜钙含量也高于牛奶。也有网友称,喝牛奶会导致人体偏酸性,钙元素会从骨头里溶出来,导致钙流失。

美国食品安全技术协会高级会员、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王泽斌对记者说,牛奶的确不是含钙最丰富的食物,它的优势在于其中的钙很容易被吸收,而一些植物性食物中的钙会受到植酸、草酸等成分的影响而吸收困难。同时,人体有非常精密的酸碱调节系统,吃什么食物就改变人体酸碱性的说法并不科学。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学系教授余海虎说,牛奶含有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D及钙等,但这些成分也可从其他食物中获取,牛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营养几乎全部可被人体消化吸收,故被称为完全营养食物。

范志红说,各国营养学家均同意,奶类是钙、维生素A、维生素B族等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儿童少年和中老年妇女当中所做的研究表明,增加奶类摄入对于身高增长和骨质密度的保持是有益的。

(摘自《半岛晨报》)

上一篇:做好女人嫁好男人 下一篇:家庭妇男很危险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