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时间:2022-06-18 10:34:11

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以国内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模块化、分层次、阶段式和自主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加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以实现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和维修服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电子实习;课程;教学模式;产学研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14-02

电子实习作为工科类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实践课程,是大学生具体运用电子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必修课程,也是工程素质教育和工程实践训练的重要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电子产品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朝着智能化、多功能化、小型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电子产品用途的扩大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提出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新的要求,而且也对电子实习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满足新要求、迎接新挑战,提高工科类普通高校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不断探索工程应用型电子实习教学的新模式。

一、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兼顾工程应用,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大多以电子产品电路板的焊接、装配和性能调试为核心组织实施教学,强调基础知识学习、常用仪器设备使用和基本技能训练,形成了模块化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阶段式教学法和自主合作式教学法为主要代表的电子实习教学模式。虽然国内电子实习教学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但由于这些模式只是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模拟电子产品的工程应用,所以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和维修服务等方面与现实工程应用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1.产品研发方面存在的差距。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产品的种类、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企业要想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动向,在市场调研基础上不断改善产品品质、优化产品功能、改变产品款式、增加产品型号、开发产品新用途来吸引消费群体,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由于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内容主要以现成的电子产品作为对象进行元器件装配焊接、故障排除和性能测试,不仅很少考虑产品的种类、款式、型号、功能或品质方面的情况,更不用说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经济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提高产品竞争力了。

2.产品设计方面存在的差距。企业产品设计有特定的部门负责,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产品功能要求设计产品原理图,选择元器件型号和封装类型,实现产品的优化设计。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的产品设计基本上还停留在模拟环节,学生只是以教师提供的产品原理图、元器件的型号和封装类型为依据,用设计软件比照现成图纸资料模拟绘制产品原理和电路板PCB图,没有真正涉及到产品的设计内容,与企业产品设计的要求相差较远。

3.产品生产方面存在的差距。企业产品生产也是由特定生产管理部门负责,配备有生产管理人员,制定严格生产进度,下达统一产品技术标准和操作标准,控制产品的生产过程,保证产品满足技术要求。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重点强调产品的装配、焊接过程,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标准,缺少生产管理环节。

4.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投放到市场进行销售,所以企业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电子产品的生产企业都有设备齐全的质量检测部门。大多数企业还专门制定“三检”制度,要求只有通过生产人员自我检测、生产人员之间相互检测和专业检测人员检测之后都合格的产品,才能投放到市场进入销售环节。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对于制作出来的电子产品质量要求不是很高,有的检测设备和仪器也不齐全,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对产品进行检测,教师只是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在质量检测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瑕疵,质量也就很难得以控制。

5.产品维修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化电子产品进入日常生活,企业的售后维修服务部门也日益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一旦出售的电子产品出现问题,企业售后维修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就要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原因,排除故障,满足消费者在维修服务方面的要求。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教学模式在实习产品的维修服务方面考虑很少,在教学完成之后就把实习产品当垃圾废品随意抛弃。

二、探索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为缩小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与现实工程应用之间的差距,打破校内校外体制机制壁垒,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就需要突破目前模拟工程应用为主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通过工科类普通高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企业产品研发中心、企业建立工科类普通高校实践训练基地等形式,实现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和维修服务等环节的融会贯通,不断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1.产品研发方面的一体化。实现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产品研发的一体化,就是要解决目前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内容与企业产品研发相脱节的现象,通过电子实习课程的教学选拔出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研发小组和团队,依托协同创新平台、研发中心和实践训练基地,通过协同创新、技术转让或者项目立项等形式来承担企业的产品研发工作,直接为企业服务,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工科类普通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又可以有效地节约企业的研发成本。

2.产品设计方面的一体化。实现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产品设计的一体化,就是要解决目前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模拟产品设计与企业产品设计相脱离的实际情况,增加创新理论、行业新动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组建专门的设计小组和团队到目标企业进行实习,实地调查研究,了解企业产品的功能定位,按照市场要求设计产品原理图,选择元器件的型号和封装类型,结合现实生活的需要,优化电子产品的种类、款式、型号、功能和品质,设计更多更好的功能先进、实用性强、外观时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这样既可以提高工科类普通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所需人才的选拔。

3.产品生产方面的一体化。实现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产品生产的一体化,就是要解决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模拟企业生产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脱节的现象,依托协同创新平台、研发中心和实践训练基地,把电子实习课程的产品装配焊接过程与企业产品生产的技术标准、操作标准、技术要求和生产控制真正统一起来,通过企业实习等环节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这样既可以拓展大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又可以为协同企业培养专业对口的大学生,缩短上岗培训的时间,为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奠定基础。

4.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的一体化。实现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的一体化,就是要解决目前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缺少电子产品质量控制的现象,构建起与企业质量控制体系接轨的电子实习产品质量控制机制,通过校企联合配备齐全检测设备和仪器,组建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和团队,负责实习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按照企业的标准严格实行“三检”制度,只有通过学生自我检测、同学之间相互检测、质量控制小组和团队专业检测之后都合格的实习产品才可以交给实习教师验收。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质量检测能力,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又方便教师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提高电子实习产品的工程应用价值。

5.产品维修服务方面的一体化。实现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产品维护方面的一体化,就是要解决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支持和鼓励学生组建汽车、摩托车、电动助力车、空调、冰箱、微波炉、电磁炉、热水器、电视机、洗衣机、计算机、手机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电子电路维修服务组织或团队,通过建立校内校外电子产品的维修服务网点,锻炼学生查找收集电子电路的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维修服务的本领,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总之,进一步提高工科类普通高校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缩小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工程应用之间的差距是一项长期的探索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新方式,结合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和维修服务等环节不断解决高等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才可以更好地探索出一些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岑盈盈,朱建华.电工电子实习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6).

[2]张国云,彭仕玉,湛腾西.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12).

[3]李新超,李继凯.电子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践实验教学,2008,(10).

[4]詹雯,朱朝霞.电子实习中引入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术,2010,(08).

上一篇:耳窥镜下两种鼓膜手术方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 下一篇:浅析高职院校ERP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