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次级债“挤泡沫”

时间:2022-06-18 09:50:41

银行次级债“挤泡沫”

监管当局以“新老划断”作为妥协,堵上了未来银行用次级债来盲目补充资本之路

关于如何处置银行间互持次级债的争议,近日终于尘埃落定。

银监会日前已正式下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表示将以“新老划断”方式处理存量互持次级债,对于2009年7月1日以后银行持有的其他银行长期次级债务,将从该通知下发之日起进行全额扣减。

这意味着,监管当局不要求对银行间存量互持次级债进行剔除,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银行在新规出台后资本补充面临的压力。

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属于商业银行附属资本,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银行间相互持有次级债,事实上并无助于全系统的资本金提高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增强,因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受到了监管机构的严重关注。

《通知》的最终出台,对目前仍有计划发行次级债的商业银行形成较大打击,也将对商业银行未来的资本补充机制产生较大影响。“这种‘谁买扣谁’的做法,意味着银行类机构都不会来购买了。”一位商业银行内部人士表示,“作为次级债市场主要买方的银行,将没有动力去给别的银行次级债发行时‘抬轿子’,尤其是在本身发债不多的情况下。”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股改时发行的次级债今年到期,银行一般会以滚动发行替换,这部分的到期量约为661亿元。

新规出台后,有关大型商业银行将不能以向其他银行发行次级债的“便捷方式”补充资本,而要更多引入保险公司之类的机构投资者,融资成本会有所上升,或需要采取其他资本补充方式。

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称,做实银行资本内生性补充机制,降低商业银行对发债融资渠道的过度依赖,是监管当局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既定方向,并未发生改变。

“新老划断”

与8月25日下发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相比,银监会决定对于银行间存量互持次级债将以“新老划断”的方式处理,而非此前探讨的“宽限期”方式。

在《通知》的征求意见阶段,有将商业银行持有的其他银行的次级债全额从资本中扣除的说法,这将对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造成约100个基点的冲击。此后,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正考虑给予一定宽限期,商业银行可以分阶段逐年剔除次级债。(参见《财经》2009年第18期“次级债‘戒瘾’”)

据信达证券统计,今年前八个月,商业银行已发行次级债(包括混合资本债)总量达2316.5亿元,是2008年全年724亿元发行量的3.2倍。按照目前上市银行已公告的拟发行次级债规模计算,未来仍有2380亿元的发行量。

“文件在拟定过程中考虑到了银行的一些意见。如果将次级债剔除政策一步执行到位,就面临是否具有操作性等问题。”前述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说。

《通知》也对银行通过债务工具补充资本的额度进行了微调,未来包括国开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发行长期次级债务的额度不得超过该行核心资本的25%。这一条款将混合资本债券剔除在外。

内生资本之路

限定次级债在银行补充资本中扮演角色的同时,监管当局着力突出核心资本对风险的抵补作用,明确银行资本内生性增长的必要性。交银国际银行业研究员李珊珊认为,需要关注发行次级债,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其他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的要求。这一指标较以往提升明显。2004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公开发行次级债,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5%;私募方式发行时,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

此番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管理规划提出了硬约束。《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制定资本管理规划,报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后实施,并应向监管部门报告。对于没有制定科学资本管理规划,或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将依据审慎监管法规,将限制其新设机构或资产增长等监管措施。

监管当局对资本管理规划所涉内容和要求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资本管理规划应当与银行自身的发展战略、资产增长速度、资本需要量和补充资本的渠道进行清晰阐述,对资本补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论证,实现资产与资本、核心资本的匹配增长。《通知》还要求各家银行应优先考虑补充核心资本,将提高盈利能力、增加内部积累作为提高核心资本的重要途径之一,强调银行股东应承担补充核心资本的首要责任。

在10月下旬召开的银监会四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再次强调,要制定科学、可行的资本补充规划以及可持续的动态资本补充机制。■

上一篇:信达转型揭盅 下一篇:郭树清纵论金融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