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第六代”导演张杨 我是“第六代”里的边缘人物

时间:2022-06-18 08:53:08

非典型性“第六代”导演张杨 我是“第六代”里的边缘人物

张杨

1988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199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此后分配到北影厂任导演。从《爱情麻辣烫》到今天的《无人驾驶》,张杨不算高产,但却是难得能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取得平衡的“第六代导演。《洗澡》获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多伦多电影节获评委会大奖。《落叶归根》荣获柏林电影节独立影评人最佳电影。

作为“第六代”导演里的后期代表人物,张杨吸取了同辈们的教训,他坚持在体制内拍片,规避开意识形态的限制,摸索出一条相对平民化却不失趣味的道路,《爱情麻辣烫》的横空出世,标志着“第六代导演”中更年轻一群自觉与市场结合的可能性。2007年,同属“第六代 ”的张杨与王全安分别捧回柏林电影节两个大奖。但今日,张杨和王小帅在电影商业浪潮席卷的时代,两人却展开商业与艺术的隔空辩论,显示出张杨在“第六代 ”人里与众不同的气质。

对话人

张燕

南都娱乐周刊驻北京记者

体制内的“第六代 ”

“我看到了同代导演们存在的问题”

和很多典型的“第六代”导演不同,张杨没有经历过“地下与地上”的身份转换,也没有纠结在体制内创作的桎梏里,不管是《爱情麻辣烫》还是《洗澡》,张杨电影的基本命题都是明朗而温暖的,他贴近现实,努力符合大众审美与主流价值观,以机敏的方式放入一些后现代方式的叙事技巧,即便是《昨天》这样涉及敏感话题的作品,依然保持着张杨对美好人性与传统家庭价值的关照。

南都娱乐:第一部电影《爱情麻辣烫》贴近现实,又能规避意识形态的限制,实际上这个题材是你真正想拍的第一部电影吗?

张杨:是我想拍的,当时想的也特简单,就是定位给年轻人看的,城市的,现代的电影,同时是可以在中国上映的,那个年代审查是有很多禁忌的,所以也不可能跑得太远,爱情这个题材是可以走得比较好的途径。

南都娱乐:很多“第六代 ”导演可能都有一个地下到地上的身份转换的问题,但你似乎完全没有遇到这个事,为什么?

张杨:对,主要就是因为我看到了同代导演们的问题,包括贾樟柯、张元、王小帅的电影都变成地下电影了,当然它的好处是比较容易去到国外参加电影节了,但它的问题就在于拍了出来能给谁看呢?我一直认为电影是对你生存的时代和空间能够具有影响力、最有用的方法。如果拍的电影给不了中国人看,那拍这个电影的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呢?反映了这个时代,但你希望影响到的人看不到,这就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我当时的概念就是要拍能够让观众看到的电影。

南都娱乐:像《昨天》这样的电影,我觉得可能搁其他导演手里,估计就很“地下”了。

张杨:对。我一直在回避这件事,它非常容易变成地下,所以一开始做这个题材的时候,本身就知道它的敏感性,很有可能通不过,一定要把握这个尺度。

南都娱乐:你有没有过因为《洗澡》的成功被冲昏头脑?

张杨:我的脑子是高度集中的,有根弦一直绷在那里,当然,这对创作者来说有它的问题,会对你的创作有一些思路上的限制,可能能做得更深入的地方要打点折扣,得往回走一点,但我一直觉得,这种限制不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你看全世界的电影,都有很多好电影,也是特温暖的,放在中国都能通过,为什么我们就只能拍地下的呢?换一个心态去想,无非就是在选材上把握分寸就行,我相信一样能做出好电影。

南都娱乐:但不久前赵葆华(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批评宁浩时,也提你的名字,这应该是你第一次被官方点名批评吧?

张杨:不懂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个批评,有点莫名其妙。其实后来电影局局长给我打电话,说这不代表他们的意见,电影局特别喜欢《无人驾驶》,还要重点推荐这个电影。

基本上我的电影没有审查的问题,或多或少有一些意见,像《昨天》那个电影,上面就不太喜欢,虽然让你通过了,但它属于不要重点推荐,不要过多宣传也不能得奖的。但对我来说,起码它通过了,这就够了。

南都娱乐:总结“第六代”导演的共性,可能精神上跟审美上都是很反叛的,关注个人史,但我觉得你的价值取向其实很传统,比方你关照家庭,这种柔软温暖的东西一直到现在都好像没有变化?

张杨:其实我的个人史基本都还没讲,(笑)只是那些作品都带了一些痕迹,我是不太典型的“第六代”,是“第六代”里比较边缘人物,经历的事情虽然差不多,但在电影的取向上有很大的分野。像我还是挺反传统的,挺叛逆的,只是到了实际操作电影这个事时,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了这么一个路线。而我骨子里又是挺温暖、挺向善的一个人,所以电影气质就带着性格里很多这样的东西。

温暖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并不是为了审查,就像现在这部《无人驾驶》,即便结尾是不圆满的,这片子应该也能通过,按我的概念,是这个生活里本身就有点无奈,那些人的选择不见得就代表好。

“第六代 ”的共同坚持

“张艺谋把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放弃了,剩下的就不值一提了”

在巨大商业票房的利诱下,“第六代”导演喜欢说自己靠海外卖片便能“闷声发大财”,即便张杨的处女作《爱情麻辣烫》在当年拿了3000万票房,堪称“第六代”里的异类,但此后他也朝着海外扬名的路子狂奔而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第六代”对电影的追求显得更执拗。

南都娱乐:你从中戏毕业后有五年的时间没拍戏,是因为投资的问题吗?

张杨:对,那时候找钱是非常难的,基本上还得论资排辈,去电影厂排(队)。我们就另辟蹊径,刚好中国开始出现民营投资电影的公司了,他们在选择新的导演,我们也在选择新的机会,就这样碰上了。

南都娱乐:跟其他被划到“第六代”的导演相比,你的第一部电影《爱情麻辣烫》在票房上就很成功,3000万,那个时候对商业片的概念是不是就很明晰?

张杨:其实没有,以前的电影没有那么强的票房概念,因为那不过是500万跟3000万的区别,冯小刚卖得最好的《甲方乙方》那个时代,最好的也是3000万,差距没有那么大,所以你也不知道票房能代表什么。

南都娱乐:因此,你后面的电影也就没延续这个路子,反而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张杨:那时候导演的心态还是不一样,特简单,你还是不想做一个单纯的商业片的导演,那时候票房对一个导演来说也没那么重要,我们目光更多聚焦在电影是不是能得奖,能不能引起所谓世界范围内电影人对你的认可。那个年代,同代的导演,包括第五代导演,纷纷去国外各种电影节上开始,正好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时期,所有处在这个时期的导演都恰恰看到了这个趋势,中国电影一下子就冲到世界里边去了,而且马上回馈过来是对中国电影的巨大认可。

所以后面我没有接着往这个方向走。我当时想过这个事,如果我能连着做三四个这个类型的电影,你就是这个领域的旗帜了,但那时有点怕,怕被定位成某个类型的导演。

南都娱乐:很多“第六代”导演都是靠海外收入闷声发大财,你是不是也这样?

张杨:当然,《洗澡》那个电影在海外卖得特别好,国内票房是卖了1800万人民币。在海外卖了一千万美元,我们也是通过这个电影发现了海外市场的规模。

但实际上这几年,整个海外市场对华语电影的需求都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中国电影在十几年前是一个风潮,好多所谓艺术片的概念被海外影评人跟发行商认可和热衷,但现在这个风潮过去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海外比较难了。除非是三大电影节上能得奖,还是有一定帮助,剩下的想完全通过海外渠道,我觉得有点难,整个电影制作的基础都提高了。现在一千万成本是很正常的电影,但你再想到国外卖20万美元,这就不够了,你得卖到四五百万美元才能挣钱,但这个市场对艺术片来说就已经很难了。在美国,只有王家卫的电影才能卖到500万美元到1000万美元票房。能进入美国市场的只有张艺谋、成龙这样的武侠商业片,剩下的需求就是艺术片,今天这个标准全部提高了,再想卖回这个价钱不可能。

南都娱乐:“第五代”导演的集体转型,对你是否有影响?

张杨:我觉得他们是最早适应了这个市场,但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是觉得非常可惜,像张艺谋、陈凯歌这两人算是在国外电影人里建立起了中国的艺术品牌吧,但就轻易地被自己放弃扔掉了,这非常可惜。当然,国外也有很多人把张艺谋定位为大师,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大师是用一辈子诠释自己的作品,书写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张艺谋一直坚持下去,可能就称得上大师了。突然放弃了,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没有了,剩下的就不值一提了。

南都娱乐:你想往大师的路走吗?

张杨:那都比较遥远,我只能说尽量尊重自我的价值,不丢掉自我,保持一种状态去拍电影,坚持这条路,拍出三四部就不错。

商业时代的分歧

“我从来不排斥票房”

近些年的内地电影票房呈现井喷态势的同时,“第六代”导演屡屡开炮,将内地票房贬得一钱不值,以贾樟柯为发轫,王小帅为表率,张杨却成了唯一一个“叛逃者”,他开始谈票房,谈“亿元俱乐部”,这种“反省”的姿态似乎愈发拉开了他跟“第六代”的距离。

南都娱乐:这段时间你跟王小帅的隔空发言颇有点对着干的意思,他是一直坚持骂票房的,你则是旗帜鲜明站在商业这一边,为什么“第六代 ”导演之间依然会有这么大的分歧?

张杨:他那天还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我现在怎么成了全世界的敌人了。我只是觉得中国需要他们这样的导演,他们就是那些必须要坚持的导演,他说的很多东西也是对的,虽然这个大环境那么繁荣那么好,但所有的商业化、娱乐化,导致所有电影越来越没文化,如果没有本质的文化的东西在里面,价值很难体现,我们的电影在世界范围的分量就越来越远,越来越没价值。恰恰应该多样化,在商业繁荣的同时,一定要有人对艺术的坚持,保持他自己的品格。就是看到底谁能坚持到最后吧,看每个人能坚持多久。

南都娱乐:你算想明白了的人吗?

张杨:首先我是从来不排斥票房的人,我就不存在什么弃文从商这种概念,这只是宣传噱头,我当然希望自己的电影多发行多有观众来看。但我也有一直坚持的原则,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做起来非常难,我的电影不是那种所谓苦闷的纯艺术片,比较亲近观众,但它里头有独特的人文情怀在,这是我始终不能丢掉,没有这个,就失去了价值。

南都娱乐:这些年你是不是也有很多商业上的诱惑?

张杨:对,我相信我要去拍一些好看的电影是很容易的,这是我的长处,我的生活就一直走在前端,但又不是把fashion当成卖点,我还是更多钻到现代人的内心,难在确实不断有很多诱惑。

像我就很希望坚持拍城市的现实题材电影,这算是我的基本前提。但有不少诱惑,你去拍个武侠片,给你一亿五千万,前一个电影的老板跟我提了好几次了,确实片酬比你现在高多了,你拍不拍,按现在概念跻身到某个(亿元)俱乐部里,也不是什么特难的事,只是看你选不选择,对我来讲,基本就是放弃。我会跟老板说,你选择我是没错的,我相信我能给你拍出特好看的,一点问题没有,但这不是我喜欢的,不是我向往的。

我喜欢的就是一千多万的投资,但所有投资人都跟你说,这一千多万的电影有什么可做的呀,应该要做五千万、一个亿的电影啊。但我觉得一千多万恰恰能体现我的价值。如果能在这里头做出一个亿的票房,我就很有成就感。

南都娱乐:《落叶归根》算不算是你朝这个方向的尝试?

张杨:我是两头都想要,电影节也想去,题材虽然不是商业上能走很远的电影,但用赵本山,也是希望在票房上有突破。就是在这部电影的后一年,中国电影就井喷了,我还注意了下票房的列表,2006年的时候,票房基本上是20亿左右,2007年就变成了30亿,突然这个市场就大起来,于冬也说,说不定《落叶归根》晚一年发现,没准就是个过亿的电影。

不过,那个电影在我所有电影里是个异类,跟我的生活太没关系了,新闻报道的东西拿来改编的,我自己后来想,还是应该回到拍我熟悉的,跟我生活发生关联的电影,可能骨子里最有情感的才是最有发言权的。

新城市电影

“好多导演都在规避现代人的城市脉动,它不该被边缘化”

兜兜转转十多年,张杨最终回到了他最熟悉的命题――城市生活当中,在新作《无人驾驶》里,他拾起了他最拿手的,以贴合大众的传统价值关照加以现代叙事手段触摸当代城市人的情感脉搏。这一回,他提出了“新城市电影”的概念。

南都娱乐:你对《无人驾驶》的定位是新城市电影,这个概念怎么讲?

张杨:这是我喜欢的类型电影,我觉得中国城市电影特别少,特别薄弱,我一直提倡这个。主要还是观念上比较土,基本上现在我们的画面可以做到比较好看了,但观念上不行,跟今天人的精神气质离得比较远。

南都娱乐:实际上你的第一部电影《爱情麻辣烫》就是这个类型吧?

张杨:是,在那个之前,中国也拍过城市的电影,但都是特虚荣的,一说城市生活就进到别墅了,离真正人的生活很远。其实我们拍的房子就是我自己的家,我们同事的家,徐帆跟郭涛的那组故事就是我原来北影住的房子,可最普通的家庭也希望拍出一种挺时尚的感觉。我觉得它在这个领域里还是挺经典的电影,也确实影响了后面好多导演的选材,很多上学的电影学院的学生都是眼前一亮,觉得这是一个方向。可惜的就是,这么多年,这个类型的电影很少。

南都娱乐: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城市类型电影经典的不多?

张杨:其实在国外,这种类型的电影是主体的一个类型,但在中国恰恰被边缘了。当然像贾樟柯他们把目光关注到小城市成长,也很好,对中国的生存生态也是一种纪录,但后来你会发现中国的这种片子变得非常多,反而是我们真正主体的人群生活的城市,被忽略掉了,被边缘化。似乎中国一拍到比较土的,比如乡村的,小人物的,就非常真实,但一回到大城市,我们就觉得特别假,说的话,气质精神都离得远,有点假大空。

我们这代导演,都基本上把目光聚焦在所谓现实题材上,可能只有娄烨比较喜欢现代的城市的概念,剩下的导演,恐怕只有张一白聚焦在今天的生活里,但好作品太少,因此我也想在这方面做尝试。我骨子里对新城市电影是有感觉的,现在《无人驾驶》就又把这个捡回来了,我觉得这是我比较强的地方,比较善于把握现代人城市的脉动。好多导演都在回避这个东西,老是不正面去表现。

南都娱乐:是否还有个原因是适合城市题材的演员捉襟见肘?

张杨:今天还好,演员的选择性比较多了,加上现在的演员尤其是女演员都挺时尚了,气质不一样了,“城市”不是说你长得漂亮,这跟漂亮没关系,只是气质非常都市化。但男演员方面确实比较少,像当年的贾宏声,他其实是“第六代”导演都爱用的男演员,他身上就有一股特别强的城市的感觉,长得特别欧洲范儿,现在可能刘烨还行,还有谁?真想不出。到现在还缺少贾宏声这样的形象,现在的帅哥们骨子里都缺少叛逆性,糙爷们吧,又缺少挺养眼的。

南都娱乐:那么跟当年相比,现代人的情感脉动在你的观察中有什么变化?

张杨: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复杂吧,以前我们说个三角恋已经是个挺敏感的话题,现在不是三角恋,可能得五六角了,人跟人的情感关系基本是网状的概念,每个人串起来就变成像“撞车”的概念。

南都娱乐:从现在开始,城市电影会成为你一直坚持的题材吗?

张杨:对,虽然有很多类型都可以表现城市,比如警匪、惊悚,但我更多喜欢在情感方面做文章,关于婚姻,关于爱情,可能我后边会拿两三个电影专门去聊婚姻这件事。

记者手记

张杨说他到了该努力的时候了

《爱情麻辣烫》里,高圆圆堪称“第六代”导演倾心的清纯女神,现在的《无人驾驶》里,她已经成了工于心计的小三上位者,连一代集体缪斯都能在时间的洗刷里迅速成长,要求“第六代”在商业时代不变不动心,似乎不公平。面对一手发掘的高圆圆的变化,张杨“嘿嘿”一笑,相较于其他导演的痛苦挣扎,他一出道就解决了商业与艺术争拗,说他这一点占优势,他也是嘿嘿笑了。只不过,他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太散漫,喜欢一部电影弄完就上云南呆一阵子。现在,他说他要努力了。这肯定不算晚。

上一篇:李蔚然《决战刹马镇》 创意的大脑让人折服 下一篇:绝世好梅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