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争辩”在课堂实效中的作用

时间:2022-06-18 07:30:01

浅谈“争辩”在课堂实效中的作用

笔者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一节内容,刚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后,我问学生:直线和射线哪个长?”甲学生说:“一样长”。没想到他的意见马上遭到乙同学的反对:“直线比射线长。”问题一出,教室就像炸开了的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本想阻止,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一个相互学习的好时机吗?于是把学生们分成“两派”争论起来。认为一样长的为正方,认为直线长的为反方。反方:射线只能向一端无限延长,直线能向两端无限延长。正方:射线虽然只能向一端延长,但它是无限的,直线延长多长,射线就可以延长多长。反方:直线上打一个点,就可以将直线分成两条射线,说明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同时说明直线比射线长。正方:不管怎么说,都是无限长的,就是一样长。听到这里,我觉得双方似乎有些无可奈何,但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意见。这时我因势利导:“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但在数学中作比较的量必须是有限的,无限的事物不可度量,也就无法比较。同学们开心地笑了。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课堂气氛在学生近乎争吵的辩论中达到了高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提升到了极致。有了这节课的启发,在后来的教学中,每当学生们意见不一致时,我都会适时组织学生们们争辩。下面结合课堂实践谈谈我对争辩在提高课堂实效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 、思维碰撞 促进创新

从人的生理学角度来看,当学生处在争辩状态的时候,大脑皮层高度紧张,脑细胞异常活跃,对外在事物的接受特别敏锐。一个人智慧的火花往往产生于一瞬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只是因为一个苹果砸到了头上;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缘于在浴盆里洗澡。我们新型课堂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争辩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一堂解决问题的练习课上,书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幼儿园要买男女童装各20套。男装每套23元,女装每套31元。买这些童装共要用去多少元?我让学生独立解答,学生先汇报了常用的两种解法:(1)20×23+20×31=1080(元);(2)(23+31)×20=1080(元)。我正准备讲评下一题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另外的方法。(20+20)×23+20×8=1080(元)。(学生用的分步列式)她一说完有的学生频频点头,但更多的学生不理解。于是我就让学生对这个别出心裁的做法进行争辩。反方:男女童装套数不一样,所以不能用(20+20)×23算。正方:可以这样算,我是这样想的:先把男女童装都当成23元一套来算,一共用了(20+20)×23=920(元)。由于女装每套是31元,每套少算了8元,一共少算了20×8=160(元),所以要再加上160元。反方:原来是用了假设法算的,但是这里不能直接用20乘8,因为题目中没有告诉我们每套少算8元,正方:你说得对!应当先用31-23算出每套少算了8元。反方:按照你们的方法还可以这样算,先把男女童装都当成每套31元算,再减去男装多算的元数。正方:是呀!看来你们也弄懂了!在这样的思辩中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互相启发中完善自己的思维,随着争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刻,出现了课前意想不到的研究效果。

二、深入思考,把握本质

老师把认识中的矛盾和困难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尝试解决,从而把学生置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地位。通过热烈争辩,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教材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气氛中求得共识,获得新知;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中,小学生习惯于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所以对“直线和射线哪个长”这一数学问题比较难理解。当学生出现理解分歧时,我没有急于对两种思维结果做出对或错的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辩论的方式,应用已学的知识,应用科学合理的思维对直线和射线进行深入的研究。“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互相提示、互相弥补认识上的不足,最终更深入地理解了直线和射线的特征、关系及它们的因无限性决定的不可比性。

三、唇枪舌战 共同提高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如果老师善于引导全班学生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进行发散,争辩。可以帮助学生纠正解题中的误区,学到别人更好的解题方法。争辩越充分,理解越准确。争辩过程是认识的深化提高过程。争辩过程中离不了思维。要说服对方就得开动脑筋,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充分阐述自已的理由。同时对方的辩解,也可以补充自已的不足,矫正自已认识的偏差,以其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四、说出想法 争出自信

《课程标准》中提倡数学学习的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其中"交流"一词就充分体现了一个"说"字.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忽视发展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地让学生"说"。争辩有助于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将会有助于他们自信心的提升。我们班的刘蕴成绩很好,可是性格内向,不爱发言。一次,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是大钟面上的1时时针分针组成的红角,另一个是小钟面上的1时时针分针组成的黑角,“请你做个判断,哪个角大?”有的同学认为红角大,它的边比较长;也有的同学认为黑角大,因为它的开口张开得大一些。就在我准备直接演示课件时,刘蕴高声说:“它们俩一样大。”其他同学听后笑了起来,“明明红角大,你怎么说它们一般大呀?”面对同学的质疑,刘蕴的底气明显不足了。见到此种情形,我鼓励他说:“你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吗?”只见她犹豫了片刻,肯定地回答:“敢!因为都是1时,时针和分针的夹角应该一样大。”通过动画演示,证明两个角的确是相等的。立即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刘蕴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一刻他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变,现在她成了他们那一组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力军。

争辩的这些作用无疑都会大大提升我们的课堂实效。如果一堂课是一台节目,争辩将会是这台节目的高潮,对每位学生影响深刻而长远。课堂将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成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上一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下一篇:体育教师情绪对教学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