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交替”的机械专业课教学思考

时间:2022-06-18 06:49:06

基于“工学交替”的机械专业课教学思考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表现在适应工作环境能力的欠缺和技能“转化”生产力的欠缺。为了转变学生职业理念,提高职业素养,强化学生对现代化公司的认识。近年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与企业深度合作,初步形成“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作者曾带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三个月,对机械专业课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重新认识。

关键词: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教学思考;方法和措施

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依然沿袭传统模式:学生先安排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教学,然后进行实习。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时,工作经验不足,技术达不到企业要求,胜任不了工作岗位的需要。“工学交替”是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工学交替”的学生实习,使学生了解生产一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2)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操作技能等得到提高,清楚认识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位置,更加务实、勤奋,明确了今后目标。

(3)通过“工学交替”模式的探索,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逐步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的教育新模式。

2014年我校与芜湖威灵电机有限公司决定实行“工学交替”,安排我班学生于2014年2月10日到该公司实习三个月,学校安排我跟随学生下厂。

1.实习基本情况

1.1家长和学生对实习态度

98%家长持理解、赞同态度,原因有二:一是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精神;二是看成就业前的大练兵。学生则是充满好奇,跃跃欲试。

1.2工作安排

五十一位同学被安排到三个车间(RP、SP、准备),十一条流水线,四十三个不同工序。

1.3工作时间和待遇

2月至6月,学生工作时间有两班,一班是“三班倒”,一班是“长白班”(每天工作12小时)。学生保底工资是2000元整,多劳多得,平均两千六百元左右。

1.4实习初期存在问题

(1)不习惯晨昏颠倒的作息时间。

(2)不习惯突降而至的劳动强度。

(3)不习惯经济手段的惩罚措施。

一个月后,绝大部分学生适应,学生惊讶于自己的转变,这说明实习是改变他们生活规律(有的学生上学包夜上网)、劳动观念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

1.5实习结束情况

学生于6月中旬返校,原以为回来是一盘散沙,但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依然循规蹈矩,参加了技能鉴定和市级统考:技能(电工,钳工)通过率为100%,92.7%的人通过了市职教研究室组织的统考。家长反映孩子比以前懂事,9月份正式分配时,有26名学生依然选择威灵。这说明“工学交替”的效果是良好的,开辟了学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工学交替”过程的几点思考

2.1教与学、传统教材与新产品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深感绝大部分学生有强烈厌学情绪。除学生自身原因外,老师讲课是在“黑板上开机床,在教室里开汽车。”学生对结构、传动原理和操作规程无法理解,形成恶性循环。作为教师常年在教学第一线,与外界沟通较少。在调研中我学到不少新工艺和新技术,也了解到企业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具备的专业知识。只有走出去,请进来,才能办好职业教育。

2.2调研中有这样一件事:车间主任要一位学生把某一皮带长度数据报上来,这位学生竟傻乎乎地要用尺子去量,幸亏另一位同学根据《机械基础》中有关带传动公式计算出皮带长度,车间主任觉得这位学生素质不错,过不了几天就将其提拔为拉长(类似组长的职务)。这件事不仅给学生、也给我们教师很大触动:在教学中应多了解实际,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知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给学生更好的发展空间。

2.3来实习前,我认为学生到公司就是操作工,是做不了技术活的。但这次调研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有一道工序是将螺丝旋进20个螺距,当旋到第20个螺距时,表盘上会自动显示,操作工每天机械地去做。我校学生没干几天就好奇地问组长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只能旋进20个螺距,组长说和下二道工序有关,如果不符合操作规程,即少旋或多旋,下面二道工序就无法进行。我认为这是蓝领技术工人和操作工的区别,学生在校已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他会带着问题去做事,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是一种能力,只有学过有关专业知识,你才会好奇,到公司后,很快就会脱颖而出。平时有意识将这些典型事例告诉学生,树立信心,要严格要求他们多学习、多动手、多操作才能将知识变为能力。

2.4学生素质与公司要求有矛盾。威灵电机公司需要机电一体化人才,其中机电类用工约占88.9%,电工电子类需求量为6.7%,希望学生文化课功底扎实,有相关专业等级证书。对技术工人资格等级要求:初级工占19.5%,中级工占40.8%,高级工占29.3%。技术工人素质偏低:中专、职高、技校学历的占51.3%,高中学历的占12.3%,初中学历的占8.6%,小学及以下占1.7%。即便这样,技术工人流失也较严重,所以公司领导对蓝领技术工人的就业观颇有微词。在调研中,我有一个深深的感触是学生不能将自己准确定位在“蓝领技术工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3.机械专业课教学的思考

3.1我虽是学机械,但对企业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已陌生,不了解最新制造技术动态,在家“闭门造车”,制约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建议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将老师送到相关公司或高等学校调研和学习,调研可分为四种:一是专业建设调研。主要通过调研了解职业岗位对已有专业及即将开设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确定老专业改造和新专业的建设方案。二是教材内容的调研。现行教材是延用七、八十年代的中专教材,甚至是高校教材的压缩型,有的内容在不同课程相互重复,没有考虑到具体专业的特点、学生特点和企业的需求。调研时有针对性对某一课程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开发校本教材。甚至可以根据企业近期生产特点,编写短线教材,开办短期培训班。三是对毕业生跟踪调研,对历届毕业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以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对历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四是对人才需要预测的调研。通过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调研结果反馈在教育学生上,给他们以信心;反映在教材上,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反映在专业设置上,更受公司、家长、社会的欢迎。

3.2加强对学生技能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在威灵实习时,绝大部分学生是在一线流水线上,有些技术工种做不了,实际上在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流水线上,能“拿得起、留得住、干得好”的主要还是技术应用性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一线的设备维护、调试类工种,而我校技能培训比较单一和落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的需求。能组织学生不定期地、短期地(半天或一天)到企业看一看;利用双休日和晚上(主要针对住校生)开办技能培训班。将原有校办工厂重新办起来,作为学生实习基地,走产教 结合之路。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就业观,摆脱眼高手低的思维方式,一定会有所收获。可将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成长经历打印成册发给每位学生,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

3.3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来理解书本知识。在学习导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利用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来学习曲柄摇块机构;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来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际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4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在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后,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认真观察牛头刨床和插床等设备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的进给动作,使学生发现进刀时慢,退刀时快,更进一步了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任课教师边参观边讲解,参观教学法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印象;还能使学生受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

3.5我校100%专业课教师已获得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甚至高级资格证书,但含金量不够,不具备真正的水准。实训时仍然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法,教师少,学生多,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中级工的比例较少,所以教师的培训是长期的,而不是突击性的。应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而不是“双证型”。

4.结束语

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推行工学交替,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缩短就业适应期,同时也让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学生的优劣势,了解学校教育的长处和不足,获得许多建设性的建议,进而使学校进一步认清方向,调整学校办学方向,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参考文献:

[1]李汉斌.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初探.职业技术教育, 2012.3

[2]常红生.工学交替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管理,2012.10

[3]倪依纯.工学交替模式的实践及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11.9

[4]朱蓉.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5]聂伟.“工学交替”概念研究综述.职业技术教育,2013.09

作者简介:

张强,(1969.7.3-)女,单位:安徽省芜湖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职称:高级,研究方向:机电技术应用。

上一篇:大棒热轧材定尺长度的合理控制 下一篇:探究起重机械疲劳断裂可靠性分析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