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专业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学术语言特征的对比分析

时间:2022-06-18 01:50:47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专业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学术语言特征的对比分析

摘 要: 学术词汇承担着特定的语篇功能,反映论文的学术性。本文从语篇功能的视角对学习者和本族语者论文摘要中的四大语步所使用的学术词汇进行对比分析,重点探讨动词的词类、词频、搭配与类联接的异同,结果表明学习者的词类选择较狭窄,搭配与类联接较固定和单一,且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

关键词: 学术词汇 对比分析 语料库

一、引言

自从Coxhead等学者于2000年制定出新的学术词汇表以后,学术词汇的研究就成为一个热门研究话题。学术词汇有别于普通词汇,它频繁出现在学术语篇中,并承担着特定的语篇功能。学者们普遍认为EAP学习者只有掌握相应的学术词汇知识,才能进行有效的专业文献阅读和论文撰写。在这一背景下,国外的相关研究已初见成果,Martinez早在2005年就研究了生物学学术论文中的词汇特征;Ward于2009年制定出了工程专业的学术英语词汇表。近年来,国内的相关研究开始出现,王京(2006)和蒋玮(2010)分别研究了医学与药学领域的学术词汇,并提出了专业英语学术词汇表创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诚然,国内外学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专业学术词汇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学术词汇的频率和频次,进而制定相应的词表。这在笔者看来只是授人以鱼,而未授人以渔。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学术词汇承担了各种不同的语篇功能,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语篇功能,所使用的学术词汇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化针对特定语篇功能的词汇列表。Chen和Ge(2007)提出要对学术论文中的摘要、引言、数据和方法、结果、讨论等分别进行学术词汇探讨。另一方面,学习者固然掌握了与语篇功能对应的学术词汇,但若对其搭配和类联接掌握不深的话,就很难规范、地道地使用学术词汇。

本研究选取我国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和国际期刊《二语研究》学术论文分别建立的小型语料库,从频次、搭配和功能三方面对论文摘要中的学术性动词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作深入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国内学术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选择“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输入“二语”或“应用语言学”,得到5384篇论文,从中随机选取近5年来的50篇论文作为本研究的语料。本族语语料是基于国际期刊《二语研究》的近5年的100篇学术论文,因此本研究通过这种方法收集到的语料,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应用语言学专业性,也同时实现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与本族语者比较的对等性,真正意义上确保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

根据Swales(1990)的IMRD语篇研究,学术论文摘要中一般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讨论四部分。笔者仿效此方法建立两个小型的摘要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对比语料库,学习者库字符为22506,词类为2954;本族语库字符为16823,词类为3040,从词类/字符比来看,学习者所使用的词汇没有本族语者丰富。然后通过检索软件AntConc对其进行检索,并对四部分进行语篇功能性词频、搭配和类联接的对比分析。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Swales(1990)提出的IMRD模式:学术论文摘要中一般包括背景和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四部分,笔者因此建立了四个对比子语料库以作微观分析。经统计,每篇学习者的论文摘要字符数为450.12,本族语为168.23,比值为2.7,可见学习者论文摘要字数是本族语者字数的2.7倍,这可能与硕士毕业论文字数要求有关。但是进一步对四个子语料库字数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关于“背景和目的”的平均每篇字数比约为2.8;“方法比”约为1.8;“结果”比为4.0;“讨论”比为2.2。这反映出,学习者论文摘要重视论文结果,偏差高达1.3,但是对研究方法和讨论则关注相对要少,偏差分别为-0.9和-0.5。此外,学习者和本族语者都能较好地介绍论文的背景和目的。当然,仅从篇幅和字数进行对比分析,还无法直观地描述出两者的异同。下面就从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背景和目的学术动词对比分析

首先对本族语进行词频统计后发现,排在前面10位的有investigate 25,discuss 22,examine 22,present 18,analyze 13,address 9,consider 9,demonstrate 7,determine 6和explain 6(注:后面的数字代表出现的次数,下同);此外还有focus,explore和aim等,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相对要低。与之相比,学习者语料库中使用较多的为focus 45、explore 29,investigate 25,analyze 23,aim 15,discuss 13,consider 10,attempt 9,examine 8,describe 8,address 6,demonstrate 5,present 4等。从中不难发现,从词类来看,学习者和本族语者的使用较为类似;从频次来看,他们都频繁使用investigate和analyze,但是学习者会更多地使用focus,explore和aim等词,而本族语者则较多使用discuss,examine和present,这可能受到学习者母语中“着重”、“探索”和“旨在”等高频词的影响,使得学习者会潜意识地进行对等翻译,倾向于使用这些动词。

进一步分析共同使用的investigate和analyze的搭配与类联接,学习者的investigate的常见搭配有:this study/ this thesis/ this research/(in order/ aims) to +investigate+effect/ phenomenon/ variable/ use,如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presentation quality of core-concept-shared words;In order to investigate a type of learners’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pth of vocabulary knowledge...学习者的analyze主要有两种,分别为to analyze和be analyzed,如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identity of six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books have been compared and analyzed。反观本族语者对于这两词的搭配使用,发现本族语者除了频繁使用上述搭配外,主语还经常使用人称代词“we”和“I”,且以we为主,这可能跟所受的教育有关:国内教授要求学生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使论文更具客观性。但近年来,国外学者学术写作中会出现以一定量的第一人称代词推销自己的学术论文。涂志凤(2011)也有类似的发现:在第一人称代词功能的使用上,国内学习者避免突显自己,而国外学者倾向于强调自己。

(二)研究方法学术动词对比分析

通过对研究方法的分析后发现,本族语者使用较多的学术性动词有compare 22,test 15,use 12,take 8,process,6,adopt 6,conduct 3,collect 4,control 4,employ 4,hypothesize 3等。而学习者频繁使用use 43,conduct 24,adopt 19,collect 17,compare 11,implement 8等动词。从词类来看,本族语者的动词使用要远远多于学习者,学习者很少将control,hypothesize,test等作为动词使用,但是常使用它们的名词形式,如control group,hypothesis和vocabulary test;从词频来看,两者都常用adopt,use,collect和compare,但是学习者还更加频繁地使用conduct和implement,这种高频动词的出现可能与母语思维有关,因为汉语中表达研究方法常见的词有“进行”、“采取”等。

进一步分析共同使用的动词搭配和类联接,学习者的adopt为this study+adopt+design;sth+beadpoted,如Subject and item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experimental data;本族语为sth+be adpoted。学习者的compare为the study+compare+sth和sth+be compared,如the amount of L2 thinking used by the students writers was compared;而本族语者除了使用这两个表达外,还使用“人称代词+compare”的搭配,其中的原因已在上文作过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此外,两者都使用“data+be collected”和“sth+be used”。因此,学习者已经同本族语者一样在表述研究方法时使用动词的被动语态类联接,但是在词类使用上,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综上所述,学习者首先要对学术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引起重视,然后进一步掌握与这一语篇功能对应的学术词汇。

(三)研究结果学术动词对比分析

通过词表统计后得到,本族语者经常使用Show 41,Suggest 38,Report 16,Indicate 17,Reveal 7,Highlight 3,represent 5等学术性动词,部分动词搭配和类联接为show:results/ both groups/ data/ findings/ the study/ participants/ the evidence+show+that clause。Suggest:results/ findings/ this article/ these studies/ this outcome+suggest+that clause;It is suggested+that clause。Indicate:these studies/ results/ our findings/ this+indicate+that clause/ sth。Reveal的句法结构为:the exploration/ results/ analysis +reveal+that clause/ sth,它后面也可以跟从句或名词短语;Conclude,report和find三个动词的句法结构,分别为we/ I+conclude+that clause;sth+(be)+reported;it is(was)+found+that clause。学习者则经常使用show 37,indicate 16,reveal 12,suggest 7,conclude 4等有限的几个动词,其他动词的使用较为零散,频次很低,也就很难提取呈现出来。对这些动词进行搭配和类联接后得到,show和reveal的搭配为:results/ findings/ analysis/ output+ show/ reveal+that clause,如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cultivating of L2 thinking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L2 writing performance。Indicate为:analyses/ results/ practice+indicate+that clause。Suggest为:results/ findings+suggest+that clause。Conclude为results+be concluded。

对比分析后发现,学习者能准确使用show,indicate,reveal,suggest,conclude等学术性动词,但是使用词类还欠丰富,搭配也存在差异,具体为:学习者对于indicate和reveal只会使用that clause,本族语者的indicate和reveal后还可以使用名词性短语;对于suggest,学习者只使用其主动语态,而本族语者灵活使用其主、被动语态,这一点学习者应该仿效学习。此外,对于conclude,学习者使用其被动语态,而本族语者使用主动语态,这值得我们深思。

(四)结果讨论学术动词对比分析

摘要中对结果的讨论能进一步突显研究的成果和意义,所以国外学者非常重视这一方面,从上文的字数统计来看,国内学习者常轻视这一点,而把重心更多地放在研究结果上。因此,学习者应兼顾研究结果与研究讨论,让研究结果与研究讨论相得益彰,从而体现为研究意义。下面就进一步分析两个语料库中常用的学术性动词。

就本族语者而言,他们使用最多的有以下几个动词:Argue 33,Claim 14,Differ 14,Propose 16,Predict 9,Explain 6等,当然讨论部分表达非常灵活,不同的学者所使用的学术性动词有所差异,导致其出现的频率较低,这里也就不再提取出来。反观国内学习者,我们常用的是propose 11,differ 4,confirm 3等,其他动词出现的频率极低。从中发现,国内学习者在这一方面与本族语者差距最大,这可能与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忽视和轻视有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发现两者共同使用的propose一词,而且使用频率较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对于propose的搭配和类联接较本族语者要少,只使用the article+propose+that clause;而本族语者既有人称代词作主语,又同时使用其被动结构It is proposed +that clause。笔者曾对claim,argue,predict等常用动词进行了搭配和类联接调查,发现了类似的用法,即subject+学术性动词+that clause;it is~ed that clause两种惯用搭配。这种固定范式极大地方便了国内学习者,我们只需要照葫芦画瓢,就能很快地掌握相关学术词汇。当然,对研究结果的讨论表达形式非常灵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仅要重视讨论,而且要认真学习怎么讨论,通过讨论体现论文的创新性和重要性。

总之,通过对背景和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四大语篇功能中的学术动词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习者已经能较好地使用学术词汇表达特定的语篇功能,在许多动词的词类和搭配选择使用上已经接近本族语者。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的:第一,学习者对四大语篇功能的重视程度不一,容易轻视研究方法和研究讨论;第二,学习者所选择的词类较为单一,不够丰富,所使用的搭配和类联接较为固定,欠灵活。

四、结语

本研究根据Swales的研究范式,从语篇功能视角对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中学术论文摘要中的学术性动词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指出了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四个语篇功能上的差距,即中国学习者重研究结果,轻研究方法和研究讨论,而且进一步指出了两者在实现各个语篇功能所使用的学术性动词的词类、频率、搭配和类联接的异同,成功地突破了前人研究中只呈现学术词汇的词类和频率,却不知其语篇功能和搭配使用的局限。本研究有助于国内英语专业学习者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循规蹈矩、有“法”可依,使学术论文更规范、标准,更具学术性。

参考文献:

[1]Coxhead,A.A new academic word list[J].TESOL Quarterly,2000(34):213-238.

[2]Chen,Q.Ge,G.A corpus-based lexical study on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Coxhead’s AWL word families in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7(26):502-514.

[3]Martinez,I.Native and non-native writers’use of first person pronouns in the different sections of biology research articles in English[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5(14):174-190.

[4]Swales,J. M.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Ward,J.A basic engineering English word list for less proficient foundation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9(28):170-182.

[6]蒋玮.药学研究生英语学术词汇水平研究[J].药学研究,2010(02):39-42.

[7]王京.基于医学研究论文语料库的医学学术词表的构建[D].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2006.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课题“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学术词汇特征分析”(重点项目2013Z73)成果之一。

上一篇:母语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的正迁移研究 下一篇:中学历史优质高效课堂建设应处理好四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