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治整村项目实施方案

时间:2022-06-17 11:43:25

农村土地整治整村项目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着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一)示范带动原则

按照“整村推进、镇村结合,追求卓越、彰显特色”的要求,在镇区山袁路沿线、中心校南侧区域选择合适地点,建设新村,努力打造独具魅力的新社区,并由此积累经验,逐步加快美好乡村建设。

(二)政策组合原则

以实施土地整治为龙头,整合各类支农政策和资金,努力壮大投入规模,夯实项目投入保障。

(三)因地制宜原则

项目规划设计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相衔接,从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新村建设的选址和规模。新村建设模式、建筑标准和建筑风格因地制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设计体现“共建共享”。

(四)优农惠民原则

项目实施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项目建成后,必须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促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项目建成后,还要具备发展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和生态农业条件,具备实施农业招商引资条件,具备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条件。

三、实施方法

(一)明确职责

1.民为主。项目实施坚持村民自愿原则,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争取绝大多数同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村负责。明确村“两委”在项目建设中的责任,项目所在村班子必须有战斗力、号召力、有威信,并能充分发挥村“两委”在土地整理和新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3.镇领导。镇政府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充分发挥领导协调作用,统一编制新村建设规划,具体落实项目实施任务,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二)严格标准

1.统一新村建设。本着“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合理确定新村选址和建设规模,严格依据省、市、县有关规定,明确建筑标准和宅基地面积,并依据规划设计要求,统一招投标,统一建设。

2.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对新村道路、供电、给排水、绿化等公用基础设施,统一纳入招标范围,实行同步建设。

3.统一宅基地整理。旧村拆迁后,依据项目规划,宅基地统一整理成耕地,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4.统一推进规模种植。项目区整理后,力争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引进实力强、规模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提高耕地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11月20日—2014年3月31日)

1.成立领导组织。镇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并抽调镇机关干部、村“两委”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以文另发)。领导小组下设若干个工作组,明确分工职责,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调度,分工不分家,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2.村成立项目建设理事会。由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组长及村民代表组成。

3.召开专题会议。镇党委召开项目专题工作会,研究讨论项目实施有关政策、措施,确定工作思路和流程,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4.宣传动员。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介绍项目基本情况,宣传项目实施原则、方法、目的和意义,争取全村群众响应、支持、配合。

5.组织群众迁移坟墓。在元月15前,进村入户做好坟墓核查登记,依照坟墓迁移补助标准,确定坟墓迁往地,并在2014年清明节前后迁移结束。

6.新村选址征询意见。按照项目内容和要求,制定新村选址征求意见表,发放到项目区内拆迁户手中,征求意见,根据征求到大多数群众意见,实施菜地、坟地、预留未来建设用地和村民组间调田归集全村总量3%等工作,确定新村建设地点。

7.完成新村规划设计。在征求新村选址的同时,征求群众房型、套型、面积等,并将征求意见获得的资料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房屋规划设计,确定新房建设标准,并制作效果图和施工图。(房屋套型面积初步设定为四种:A、45-55平方米的一室一厅一厨一卫;B、90平方米左右的两室一厅一厨一卫,C、105平方米左右的三室两厅一厨一卫;D、120平方米左右的三室两厅一厨二卫)

8.完成项目区农户房屋丈量登记。登记内容包括现有房屋类型、结构、面积及部分地面附属物。房屋结构认定和拆迁标准,以县政办〔2010〕176号文件为依据。2013年12月镇政府组织丈量登记后所建房屋及其他附属物一律不予认定。房屋结构分为楼房、一般房屋、附属房屋及附属设施,房屋面积和附属物以实际丈量登记为准。

9.完成项目区拆迁户的人口统计。以县公安局颁发的户口簿为准,具体统计范围包括:

⑴土地整理项目区内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⑵现役义务兵和士官。

⑶在校大、中专学生(不含就业后再入学的学历教育)。

⑷服刑人员。

⑸人口统计截止时点为2014年元月20日(含当日)。在此之前,凡因婚嫁娶正常迁入及新出生人口纳入统计范围(政策外生育的,在足额缴纳社会抚养费后,予以统计安置);迁出或死亡的人口不纳入统计范围(虽然户口未迁出,但在外嫁或入赘所在地已享受拆迁安置政策的,不再纳入统计范围)。

⑹已婚在孕户(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农村二女结扎户、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户且目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以镇计生办审核证明为准),均可享受照顾安置人口1人。

⑺除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人口一律不得纳入统计范围。

10.安置标准:本次安置以人口为基数,一律安置为多层楼房,每人优惠享受安置面积35㎡,并可增购10㎡(增购部分按中标价)。其中,人均35㎡优惠安置面积的价格为:一楼在中标价基础上每平方米优惠240元,二楼在中标价基础上每平方米优惠220元,三、四楼在中标价基础上每平方米优惠200元,五楼在中标价基础上每平方米优惠300元,六楼在中标价基础上每平方米优惠360元。对选择安置且实际安置面积少于应享受优惠安置面积的,其差额部分按每平方米200元补助给安置户;对于符合安置条件又自愿放弃安置的,给予安置人口每人7000元的补助;对于因购买小城镇户口而造成户口迁出,且目前还在村居住、种田的,可享受人均35㎡安置,但价格为中标价,不予优惠(中标价:多层框架结构房最高设定为1200元每平方米。超出最高设定价部分由政府承担,低于最高设定价的以实际中标价为准。)

11.确定拆迁安置方式,签订拆迁安置协议。按以下步骤进行:

⑴签订协议。镇政府与农户签订拆迁安置协议,在协议中规定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拆迁补偿金额、拆迁奖励标准、搬迁拆迁期限、房型确定、违约责任等内容。

⑵房屋搬迁拆除。拆迁户自协议签订之日起,10天内完成拆迁的奖励拆迁补偿金额20%;15天内完成拆迁的奖励拆迁补偿金额15%;20天内完成拆迁的奖励拆迁补偿金额10%;在协议签订20天后拆迁的不予奖励。同时,凭协议办理相关补偿手续(有关内容在拆迁协议中细化)。

⑶过渡费。在项目区有主房屋的拆迁户,每人每月按60元的标准给与补助,并在房屋拆迁结束后,按一年720元/人进行预付。在新房交付前,超时部分按月增发,直至新房交付使用为止。

⑷安置。①对符合安置条件的农户,按镇政府与农户签订的拆迁安置协议标准进行安置。②五保户统一安置到五保供养中心,其现有住房按规定标准补偿。

12.完成项目区土地丈量。

(二)项目建设阶段(2014年元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1.新村选址用地(2014年元月1日—2月28日)。由村委会统一协调,进行安置点确认,并办理相关手续。

2.新村规划建设(2014年元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⑴镇政府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科学具体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方案。

⑵镇政府负责完成项目的选址、规划、报批等手续。

⑶完成项目的招投标工作。由市、县招投标中心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中标单位,由中标单位统一施工建设。

⑷新村由镇政府统一协调接入电力、电信等公共设施。

⑸本方案中确定的安置补助标准,在项目全部竣工验收后自行废止。方案废止后,凡再申请到新村建房的,必须缴纳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并按规划进行建设。

⑹完成新村建设(2014年5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房屋建成后,由镇政府组织统一按《分配细则》分配。

3.完成房屋拆迁(2014年元月1日—2014年4月30日)。完成项目区内房屋及附属物拆迁。

4.完成项目区宅基地及农用地整理(2014年9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由国土部门与镇人民政府共同组织招标,并由中标单位按规定整理项目区内土地。

5.完成项目区土地整理后的土地流转和再分配(2014年7月1日—2014年12月31日)。

6.组织土地整理相关资料,并上报验收。(2014年7月1日—2014年12月31日)

五、注意事项

(一)坚持群众意愿

实行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在项目规划、拆迁安置、新居民点建设及土地整理等过程中,都要切实加强宣传引导,做过细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二)坚持公开公正

在动员农户迁坟,丈量、登记房屋,办理房屋安置及相关手续过程中,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严格执行“三榜公示”,确保项目区群众利益。

(三)坚持安全第一

在拆迁、安置建房和土地整理过程中,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项目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纪律要求

(一)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消极怠工、不负责任,造成项目进展滞后的,坚决实行工作问责。

(二)对违反方案规定,未经调查核实,未经批准,擅自改变补偿范围、改变补偿数额、情节严重的,严格按照“谁丈量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安排谁负责”的原则,坚决追究纪律责任。

(三)对违反方案规定,截留、挪用或贪污拆迁补偿款、建房补偿款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对、不履行监管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和集体、群众利益遭受损失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负责人员坚决依法追究责任。

上一篇:交易市场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建设用地增减挂工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