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时间:2022-06-17 10:32:07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当前,各地的课堂改革运动风起云涌,轰轰烈烈。在这场运动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云,莫衷一是。我想结合地理教学,谈谈自己的些微看法。

地理课堂教学应该说迫切需要改革。因为,目前地理这门学科所处的地位令人堪忧。公平的讲,地理学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以这样说,一提到减负,第一要想到的就是地理,必须在地理上做文章。看看初中的地理就知道了,先是中考提前考完,分值不高也就算了,先结束他的学习生涯,为其他科目节省时间,也可以理解。现在居然连分值也没有了,只算等级。可见,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已经学会轻视地理了。到了高中阶段,地理教师要想法设法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让学生重新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真是任重道远。因为,目前的高考模式,地理仍然难逃被轻视的境地。地理老师一面修路,一面走路,现在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刻了。如何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将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原因很多。在学生方面,除了智力因素有直接影响外,非智力因素是不能忽视的。

地理课堂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将起到关键作用。所谓非智力因素,应包括兴趣,爱好,情感,动机,好奇心等等智力因素之外的因素。课堂上,学生如果能积极参与,地理课应该是容易学习的科目,也是容易提高成绩的科目。地理课有许多特殊的地方,比如有丰富多彩的地图。如果把地图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吸引学生学习,将是很好的切入点。让学生先对地理课感兴趣,再去慢慢引导学生对地知识与原理的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抓住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 。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 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实践 证明: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浓厚,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其求知欲越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就 道出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作为老师要转变一下细节。比如,课堂上的提问方式,不是问学生会不会,而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要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大胆放开课堂。这样学生就会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会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学习才真的有用。教师要勇于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在水里,先展示,演练各种游泳形式,学生站在岸上看。老师很得意,学生很茫然。现在应该让学生到水里去,老师站到岸上看。学生在水里可能还很茫然,但是,他可能会意识到,想摆脱这种困惑,想解除这种疑虑,必须自己动手,需要看看身边的同伴如何游泳的。当他摆脱不了这种困境时,他会看看岸上的老师,这时的老师只要微笑着点头鼓励就行了。学习在这时才具有了崇高的价值。

二、培养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们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 的情感是积极学习的动力因素,因为要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一种投身于其中的热烈的情感是不可缺少的。第一,以情动情,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知道,情感具有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 以影响别人,使他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第二,从爱家乡、爱祖国做起,培养学生的情感。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情感因素,特别是中国地理,蕴涵着 丰富的乡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可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 动就是很好的实践。

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热情,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知识,进而大胆地进行创造性 思维,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学业上的两极分化得到了控制。

三、严慈相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习积极性也有很大影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说明意志对一个人成功的作用。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和挫折。意志坚强的学生,有决心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自信心受到鼓舞,从而强化动机、巩固兴趣,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反之,意志薄弱的学生,则一遇到困难就放弃努力,久而久之,自尊心受挫,信心不足,学习成绩就受到影响,以致完全丧失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

四、完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现今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前提,也是今后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的知识不是学生学懂了,学会了,而是“悟”出来的,而“悟”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学习习惯的支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平时要让学生透彻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及理论如何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辨证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注重答题思路探求,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爱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善于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既要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学法,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明确读书三要素,即有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重视各种地图的析读,图文结合,实现图文转换,一边读书读图,一边圈点绘图,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养成善于动口、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预习看书、听课过程中看书、复习时看书的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看书习惯。

第二、注重启发,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带有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景,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善于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层层启发,让学生的思维象爬梯子一样,一级一级地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三、建立错误题库,养成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要要求学生对平时作业和考试中的错误建立题库,其内容包括出现错误的知识点、错误原因、订正及其依据四个方面。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盲目的“题海战术”,并为总复习积累资料。

当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热情,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知识,进而大胆地进行创造性 思维,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学业上的两极分化得到了控制。

学习的本质就是为了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这才是有用的东西。如果我们总是以功利的态度对待学习,那么学习的目的就被歪曲了,学习不是挣钱的捷径,估计这也是学生厌学的根源吧。因为,事实上挣钱多的人原来不一定学习成绩优秀。让我们回归学习的本源吧,让学生有热情,有好奇心,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会被调动起来了吧。课改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学,怎样让学生学?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该是一个切入点吧。

上一篇:让初中生在游戏中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下一篇:初中生物活动化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