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把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中幼儿的学习方式、特点

时间:2022-06-17 10:27:37

浅谈如何把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中幼儿的学习方式、特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这一导向与世界幼教的潮流是完全一致的。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游戏期,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拟成人活动、反映他熟悉的四周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爱好,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而“娃娃家”作为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一种,是幼儿最喜欢,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一种游戏。它的核心价值在于:(1)可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和心理慰藉,体验快乐。(2)能再现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和情感。(3)培养了幼儿的角色意识,发展与角色相关的情感和责任感。(4)发展了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5)丰富了幼儿交往的策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6)培养了与同伴合作游戏的能力,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那如何把握《指南》说明中幼儿的学习方式、特点,围绕“娃娃家”游戏的核心价值,有效地开展游戏活动呢?

一、丰富凸显“娃娃家”游戏情节的知识经验

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由此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知识,对幼儿来说学得安闲;对老师来说也教得自然。但知识经验的丰富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接受,而应让他们能动地反映现实,如果还停留在提几个简单的问题,如,“娃娃家的妈妈可以做什么?爸爸该干什么?”让幼儿来回答,教师来解说,这样的帮助来积累经验对他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老师可通过布置任务,如,“明天就是周末了,请小朋友回家看一看、画一画、记一记,用相机拍一拍,用摄像机录一录你一家人的一天,以及你自己在家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等,下星期一早上来的时候与大伙说一说、看一看,让大家一起分享你一家人的快乐。”于是,他们会以自己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了“我家的一天”,在分享交流活动中,当采集的生活画面呈现在脑海时,再也不会出现:“娃娃家的妈妈在家煮饭。”“爸爸在家玩电脑。”这样单一的回答,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录发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天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妈妈可以带着宝宝坐公交车去银行取钱;爸爸会带宝宝到小区的草地旁骑自行车;奶奶可以去跳广场舞;爷爷可以去找人下棋……这种方式正符合了《指南》说明中所倡导的:“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拓宽了眼界,游戏的开展就能事半功倍了。

二、创设温馨和谐的“娃娃家”游戏情境

《指南》中的说明指出: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各项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而“娃娃家”的开展,正需要一个温馨和谐的游戏场景。倘若说,摆几张桌椅、扔几个碗筷就想让幼儿开展丰富的“娃娃家”游戏那是不现实的。因而,我们在双层阁楼连接处的四周挂上粉色的围幔当屋檐;在入口处挂上可爱的动物门帘;在床铺一角落放着毛绒玩具;在靠近阁楼的窗台上摆上了几盆玲珑的盆栽;地板铺上绿色的泡漠垫;摆上卡通图案的玩具架;最后用带有蕾丝花边格子布套在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来的各种家具上,当幼儿情不自禁地说:“老师,我们的娃娃家太美、太温暖啦,我们好想进去玩啊。”这一刻,我们能体会到一个温馨“家”已经走进幼儿的心田,也深深感受到他们想参与到“娃娃家”游戏的迫切心情。

三、收集多元化的“娃娃家”游戏材料

《指南》中提到: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也就是说,材料的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因此,在娃娃家投放开放性的游戏材料,让玩具的使用多元化,也就成了教师的一项专业基本功。为了避免游戏材料一味地以传统提供(如,提供“仿真品”、半成品、幼儿准备一些材料)为主,在开展“娃娃家”游戏前,我们先将问题抛给幼儿:“娃娃家里可以有哪些角色?他们会用哪些玩具材料?”当孩子确定出“娃娃家”里可以有爸爸、妈妈、宝宝、奶奶、爷爷这些主要角色后,教师可制订出任务表,让幼儿根据这些角色去收集2~3样的玩具材料,并记录在任务表相应的角色对应栏里,注明简单的用途及使用范围,在他们积极收集各个角色的玩具材料过程中,我们还准备了五个贴有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宝宝角色的玩具箱统一摆放在开放式的游戏材料玩具架上,让幼儿将收集来的玩具材料按角色归类摆放。为了让自己的玩具材料别出心裁、独一无二、一物多用,幼儿会动员爸爸妈妈绞尽脑汁地去收集与准备。游戏时,当他们将游戏材料玩具架上的玩具一箱一箱地搬到娃娃家里使用时,他们显得更加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玩具。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相应的角色所要的材料摆放在娃娃家的架子上、桌子上、床铺上、收纳盒里,整齐有序,井井有条。当然,对于幼儿自制、收集来的这些材料也并非都得用上,游戏若干次后,可让他们统计哪些玩具用得上,哪些东西可以舍弃,将舍弃的玩具另作他用,从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幼儿的游戏效率。这样,教师通过设立开放式的游戏材玩具架,让幼儿自主地参与到收集、筹备游戏材料的活动中。游戏时,幼儿对于别人收集来的材料倍感惊奇,对于自己收集来的材料一旦派上用场,也倍感骄傲,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娃娃家”游戏中。

四、结合观察、推进式的“娃娃家”游戏引导

“娃娃家”的幼儿经常会沉浸在自己扮演的角色当中,当发现他们迷恋于自己的小天地时,教师可以用简单的问题或者直接参与游戏的方式适时的引导他们,如,妈妈在厨房不亦乐乎地炒着菜,就可以问:“妈妈,今天家里来客人了,不加点新菜吗?别整天就吃这几个菜啊?”妈妈意识到招待客人的菜色单一,于是拿上钱包、提上购物篮,还不忘带上幼儿坐上公交车到银行排队取钱去了,接着转到了菜市场买回了一大堆的菜,一路上还不忘了和好朋友打招呼,和银行的工作人员唠嗑,和菜市场的商人讨价还价,虽然不知道她和他们说了什么,但看到妈妈兴高采烈地提着一篮子菜回到家里,不难看出妈妈出去这一趟,心情是倍儿棒。当教师接着问:“客人都等急了,你一个人买这么多菜忙得过来吗?”于是妈妈又发动了奶奶和宝宝帮忙洗菜,还要求他们将洗好的菜分类放在筛子里,当他们将丰盛菜肴放在娃娃家的餐桌上招待客人时,富有自豪的、成就感的笑容洋溢在稚嫩的脸上……再者,当看到娃娃家的爸爸对着一个篮球滚来滚去不知道所措时,教师也可发问:“爸爸喜欢打篮球吗,怎么不到篮球场去打呢?”也许娃娃家爸爸会发难:“没有篮球场啊,怎么打啊?”这时,教师可以以队员身份和孩子上网搜索设置篮球场所需的材料,以及打一场比赛所需的队员人数、相关的规则等,并引导娃娃家爸爸在班级的公告栏里“招兵买马”招集队员,而后和队员一起动手布置,不久一个“篮球俱乐部”就成立了,看着队员活跃在只是用两个简易小呼啦圈粘在走廊两边墙上的篮球场上,“娃娃家”的爸爸可得意啦。……教师结合《指南》有目的地观察与引导,不但可以了解幼儿当前的游戏情况,还可以推进娃娃家游戏与其他角色游戏的交流,甚至可能生成新的角色游戏主题。

总而言之,教师无论是开展游戏及一日各项活动,应适时地把握《指南》在实施过程中的原则: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游戏方式和特点,通过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为幼儿创设温馨的“娃娃家”情境,提供开放性、可操作性的游戏材料,适时引导与推进娃娃家游戏与其他角色游戏之间的交往,避免“拔苗助长”式的强化训练,从而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幼儿在原有的游戏水平向更高的游戏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赵金美.浅议如何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07).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下一篇:基于诱思探究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