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品我“做主”

时间:2022-06-17 07:37:58

我的作品我“做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推进,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了自信心。

关键词:作业创作;巡回指导;干预;人本发展因素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检验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感的体验与宣泄、个性的施展与表达等,都要通过“学生作业”这一环节来体现。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低年级美术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自由体验,以游戏等多种方式,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活动中的乐趣,从而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了自信心。笔者面对“自信满满”的学生,对“五花八门”的美术作业进行系统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干预“学生作业”这一环节产生了许多困惑与感想,教师在关注学生自由发展与创作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地干预学生作业创作,恰到好处地发挥“我的作品我做主”在课堂上的作用呢?

一、干预——“互动互惠”,我的作品我做主

让我们先来看三个比较典型的美术课堂教学片段:

镜头一:

1.“问题作品”谁做主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课《雪》,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下雪时的场景,学生对雪的回忆很感兴趣,于是争先恐后地回答:几个小伙伴一起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滚雪球,还有的溜冰、拍照……教师利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时刻,让几个学生上讲台表演打雪仗、溜冰等动作,一年级的孩子一下子被游戏所吸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一片。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书中作品。为什么

师: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生:第二幅。因为它画的颜色漂亮……

师:看了书中的作品你们想不想也来画一画下雪时的场

景呢?我们来画一画下雪时的热闹场景,记住“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话,自己的作品自己来做主!”

于是,有的开始绘画,有的皱起眉头,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东张西望……

(本次学生作业创作阶段,教师没有过多干预学生创作,只是在巡回指导环节中,一直提醒那些“东张西望、无所事事”的学生,同时也肯定了创作较好的、绘画认真的学生。)

课堂作业出现了较大差异。学生利用了幼儿园学过的简笔画的形式来表现雪人,连人物的表现也是“棒棒糖”造型,这同时也是班级里的普遍现象。放任自流的课堂作业创作……都成为本课“结果”的导火索。

镜头二:

2.我的作品“师”做主

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下雪时的场景,小朋友们会在雪地里干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滚雪球,还有的溜冰……教师利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时刻,让几个学生上讲台表演打雪仗、溜冰等动作,其他学生也可以模仿。一年级的孩子一下子被游戏所吸引。

沸腾雀跃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大家画得非常认真,面对一幅幅“漂亮近乎完整”的作业,笔者皱起了眉头。貌似完整的作品全部出自对老师示范的效仿,教师无形中的示范干预,使学生作品毫无生命可言。创作之前,师生交流环节中孩子们不是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吗?问题出在哪里?孩子的作品,谁在“做主”?

镜头三:

3.教师引导“我”做主

同样的一节课,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下雪时的场景,仍然利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时刻,让几个学生上讲台表演打雪仗、溜冰等动作,一年级的孩子无形中已被游戏所吸引。紧接着,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仔细分解打雪仗、溜冰、堆雪人等各个动态姿势,教师只是用绘画的方法简单示范了几个人物动态,再请几位学生上讲台添加人物背景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优秀作品。作业要求也没有发生变化:用画笔来记录下雪天的场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不同的是,学生进行课堂创作时,教师提供给学生很多人物动态、雪地背景等图片资料供学生参考。学生课堂作业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案例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的视觉体验和情感体验,在学生上台表演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各种人物动态,相互沟通,共同分享体验,解决困难。正如马蒂斯曾讲过的:“‘看’在自身已是一种创造性的事业。”同时,学生课堂作业时,教师提供了许多绘画资料供学生欣赏,让学生从被动的、毫无头绪的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主动的接受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学生能否将新的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是接受学习变得有意义的关键。教师就是利用了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爱游戏、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等心理特点,将教材内容的静和动、玩和画结合起来,在教学上运用了很多直观的教学手段,如表演、作品实物等。

二、干预——“因人而异”,我的作品我做主

艺术创作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美术作业创作也同样不存在标准答案。教师过多干预其中,规定怎么画对,怎么画不对,不符合艺术教育的特点。低年级学生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成人不一样,他们表现在画面中的形、色、空间,有其独特的创造。同时,每个孩子根据个人感受,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当然,孩子们的绘画表现能力的确存在差异,有的儿童绘画能力达不到该年龄段应具有的水平,有的则超越了该年龄段具有的水平。我们认为“难看”的作品,小作者们也能够自信满满地讲述画中的故事,原来他们的作品也是充满感情的作品啊。这些孩子用手边任意的工具,将所感所想画在了作业本上,里面承载了他们内心的重要信息,这些不起眼的作品向我们传达了他们那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他们思想王国里的种种现象。这些画被老师当作交流的手段,架起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发现孩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真心”,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到干预“因人而异”,体现“我的作品我做主”的真正意义。

在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喜爱的各种形式进行创作,这并没什么不好,老师应该以此为荣!只要教师合理地“干预”其中,正确诱导,美——就躲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只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体验、去储存更多的审美意识,形成自我审美取向,才有机会表现美、创造美,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我的作品我做主”。

总之,要想拥有一个更充实、更有效的美术课堂,要想学生在课堂中大声呼喊“我的作品我做主”,就不能忽视“学生课堂作业”这一重要环节。只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就一定会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0.

[2]李永正.小学美术专题案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杨景芝.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4]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上一篇:历久弥新的职业:手工灯彩 下一篇:互动教学让英语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