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化生态价值及其建设

时间:2022-06-17 07:22:47

论网络文化生态价值及其建设

内容提要 网络文化生态是基于网络而建构起来的,是与人的现实生活相对应的人的一种健康存在状态。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化生态的审

>> 网络文化生态遭遇危机 论网络文化生产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生态优化与发展 论网络文化 高校生态德育系统中网络文化的价值 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 网络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呈现 浅析大学文化生态及其建设 再论“文化生态” 网络文化生活与认知变革 河北网络文化价值研究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式与机制 价值论视域下网络文化的特征研究 网络文化环境下艺术教育价值论浅析 论湖湘文化融入中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技校网络文化建设浅析 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探析 初探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二、确立网络文化生态价值的原则

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造文化的过程。其实人类已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宗教的、艺术的文化反映了不同层次人类世界的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人类文化的创造过程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结果。人类为了寻求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的重要,为了更好的享受群体生活,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类要保持其尊严必须有精神追求。今天网络的出现,开创了人类生活的新天地,人类在热情的迎接这个新生事物的同时,也在关注和探究它对人类带来的巨大作用和潜在影响。在网络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敌人”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去创造属于它的文化。如果说人类创造的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文化是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话,那么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人类一定的地域界限和文化壁垒,网络不仅成为人类自由出入的公共场所,也成为各种文化的聚集地。因此,网络文化的创造,不仅会受到已有文化的影响,更受到网络自身的限制。因此,在网络文化创建中,我们一方面要明确网络文化生态价值,正视已有各种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也要尊重网络世界运行的法则。

1多样性是保证网络文化生态的基本要件。多样性是生态的特性,多样化的世界和世界的多样性又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状态。网络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传统文化产生于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中。在传统社会由于交通、传媒等多方限制,传统文化一般只能在其产生的环境中生长繁衍,传统社会因缺少外部动力,使文化的更新、嬗变也必然会产生惰性。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文化“疆界”,为全球不同形态、模式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和发展空间,为人类新兴文化——网络文化的诞生创造了历史的机遇,提供了一个整合不同文化的大舞台。

网络正在颠覆人类已有的生活方式和规则。一方面,它消解了网络“权力中心”,人人可以平等地进入其中,参与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探讨;另一方面,网络促使各种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散和传播,使人们能在网络中充分地汲取各种文化养分。所以,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谁也改变不了和左右不了。它不仅因文化移入而多元,也因网络人的差异而多样。

2共生共融和谐发展是网络文化的价值目标。

与文化生态多样性密切相连的是文化生态的包容与和谐。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事物之间的和谐相生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追求网络文化的动态平衡、和谐相融应是网络文化生态遵守的又一基本法则。

网络只是文化传播和文化生产的工具和手段,但网络文化生态却把网络、社会、人三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系统,而这个系统是由人与网络、网络与社会、网络人与网络社会的关系组成。对于这样的系统,我们追求的不是单一方面的最优化,而是相互关系的最适化,以最合理的方式协调地、平衡地发展。

网络文化既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人类网络化的一部分。网络文化能否健康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人类合理地利用网络,明智的选择文明行为。在网络文化的生态关系上,人们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到文化之于网络的主导地位,以及社会之于人类行为的约束力,网络文化生态的形成必将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信息革命带来的剧变,使社会、经济、文化经历着一场范式的转变,更确切地说是一场生活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便是“让机器做机器的工作,让人享有进一步创新的快乐”。使我们身边发展着的经济变得更加人性化,成为人有、人治、人享的知识经济,使我们生存的文化空间更有利于人性的复归,有利于人的价值的实现。网络文化生态的发展决不是追求简单的统一,而是多文化的相伴相进,相互尊重。人类就是在认同、接受、尊重的多样性的过程中逐渐地接纳和欣赏着多样的文化,共享着人类文化创造的劳动成果。肖茂盛、杨明:《论网络文化与文化范式的转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7期。

3开放的生态园是网络文化和谐的外部环境

网络文化生态环境并不是封闭的,从自发到有序,作为系统它一刻也离不开来自外部环境的支持和约束。网络文化生态具有自组织与他组织相统一的特性。按照自组织理论,任何系统都会通过自己内部的组成部分及之间的相互作用,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环境因素对系统所施加的外部影响力,它也能促进系统发生改变。在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中,不同的民族传统和社会环境,孕育出不同的社会文化,网络文化也不例外。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是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的复合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的部分如果离开这个有机体就没有任何意义。任何有机体都与环境发生积极关系,因此,任何生命系统实际上都是开放的和运动的。

如果说生态学是研究关联的学说,探讨的是自然、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联,那么网络文化生态价值的探讨就是要从整体观出发,以网络环境为基础,以科学的思想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创造和形成适合网络健康运行的网络文化。奥地利生态哲学家弗里特约夫·卡普拉曾批评人类和大自然经历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不仅是现代工业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追其根源是笛卡儿和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他们提出的一整套还原主义的推理方法只强调了整体的部分性而不是部分的整体性,从而导致病态社会的出现,产生一系列的分裂和对抗。弗里特约夫·卡普拉认为,病态社会的思想文化根源就是机械论的世界观。要改变现代社会的危机状况,就必须超越机械论的世界观,用生态的、整体的世界观看待社会。芮国强:《行政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及其方法论意蕴》,《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变革性是网络文化生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网络文化双向互动性,给人类多元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人类交往区域和交往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个人思维力量的边界也更加宽广,人们的想象力和思想力可以随其思维力量的延伸而自由驰骋。网络空间对任何一入网络的计算机开放,没有地域条件的限制,网络成为与他人共在的生活场域。网络作为技术现象和文化现象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而且更深层次的影响人类自由价值观念的变革。

文化生态的演进过程始终处于两种力量的平衡和较量状态,一方面,文化随着人类世世代代的繁衍发展而表现出文化生态的渐变延续和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必然依托社会发展的力量实现文化自身的演进和优化,创造新的文化生态。

三、网络文化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对策

生态文明观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网络文化生态文明,就是维护网络世界有效的秩序和效率,使网络技术为人类提供更健康文明的新生活。然而,人类对网络所形成的虚拟化环境的控制远远跟不上它的发展,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合拍。网络生态文明面临着不和谐的危机和挑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上信息垃圾日渐增多,计算机病毒危害着公共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个人隐私难以得到保护等。因此,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建设网络文化生态文明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文明就要协调以下关系: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坚持网络文化生态建设的科学性,就是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积极探索网络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理性思考的精神和创新进取的精神。网络文化生态的建设就是从网络发展的实际条件和现实状况出发,探索网络文化生态形成的规律和方法。人文精神就是以真善美为基础,对美好事物大胆追求的精神。网络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体现网络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追求真善美同样也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人文精神塑造人的灵魂,科学精神指导人们的行为,二者相得益彰。网络文化生态的平衡需要科学技术文化和人文文化共同的土壤、环境和气候,才能营造出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

2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会面临主流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问题。主流文化既是统治者思想观念的体现,也是先进文化思想的代表。主流文化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文化,而且从来都与多元文化相伴而生。网络文化生态的形成应以保障网络健康发展为前提。从我们国家目前来说,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网络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正确舆论的导向,让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和先进的思想观点占领网络阵地,使网络文化创作有利于倡导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有利于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提高网民素养、情趣、格调、品位。

协调和处理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系,就是要学会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不仅意味着不同文化的共生,也反映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需求。多元文化实际包含几个层次:一是指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民族在它生存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界和社会共同的认知和观念,并把它作为凝聚民族的力量。文化多元的背后实际是利益的多元,多元文化的存在代表着多种权利的主张和利益的诉求,我们必须保护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二是指更新的民族文化。本民族的文化总是要与时俱进,顺应社会潮流才得到改变和发展。三是指新文化形态的产生。随着时展和变迁,新的文化形态应运而生,如网络文化、代际文化,它使我们享受更多文化带来的满足和充实。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类文化形式、娱乐作品和网络读物,营造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

3舆论主导权与平等话语权的关系

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的身份,网络媒体也打破了政府对话语权的垄断,人们获得一定的平等话语权,从而进入到了“人人即媒体,人人参与大众传播”的时代。然而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阵地,需要确立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这是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的关键所在。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借助他们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灌输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致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渐失去文化控制权。目前国际互联网上90%的信息为英文信息,西方文化正借助这一语言优势,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在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主流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规范的信息网络是提升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首先要做到尊重事实。实情决定舆情,更多的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的反映,掌握舆论的关键必须尊重事实。其次,要具备网络舆论的驾驭能力。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多样和多变的态势,对网络舆论的驾驭关键在于网络舆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做到这点必须倾听网民的心声,回应网民关切的事情,了解网民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引导他们形成舆论共识和共鸣,发挥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功能和社会动员功能。然而网络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舆论的主导,更需要尊重网民知情权和参与权。即信息的及时知悉和准确获得。只有这样,才能汇聚网民的智慧,提高网民参与的效能感,清楚网民的心声,增强网民的凝聚力,使政府对舆论的主导作用和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4网络文化大众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网络文化更多体现为一种草根文化,它区别于传统社会的精英文化。网民有多元文化的需要,人们在工作忙碌之余,其实有很多精神的、感情的诉求。网络给大众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和机会。所以,才会成就了那么多人的文化梦。因此,我们一定清楚,网络文化是大众的文化,离开这一条,网络文化就失去了“根”和“源”,也就没有生命力了。大众化不是简单化和庸俗化,大众化强调网络文化要满足大众的需求和体现大众的心声。网络文化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就是要求网络文化能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和需求,坚持文化的社会效益,要有大众的参与,要能够丰富大众的各种文化生活,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个性化是产生于大众之中,网络文化不仅是人类智慧共同的结晶,更是网络个人创造和产生的思想文化。我们在大力发展大众网络文化时,要遵循文化创作的规律和特点,积极鼓励网络文化的个性发展,尊重个人的文化创作、文化汲取和文化选择。独创性是网络文化创作的动力和灵魂,网络文化既是人类劳动的精神产品也是个人生活享受的必需品。网络文化的个性化,不仅体现在文化创作过程的独特性,而且反映文化需求的个体性。所以,网络文化生态既要具备普遍的营养元素,同时又要适宜不同种子所长出的不同庄稼的需要。

5技术监控和道德引导的关系

网络文化是网络信息内容的总和,不管网络信息内容是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存在,还是表现为各种信息活动,都承载着文化的内涵。网络传播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不安全、侵权等危害行为。这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监控,更需要伦理道德的自律。科技的强大需要伦理道德做后盾才有意义。在当今网络时代,科技和道德是人类社会必要的张力。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伦理道德对人的行为影响有时是滞后的,技术对人的影响往往比伦理道德来得快。我们在享受科技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对人类构成的威胁。在被誉为科学家典范的“为科学而科学”的口号喊的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拿起伦理的大旗来捍卫其尊严和正义了。技术的监控只能让有害的行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技术与反技术的惨烈斗争只能让人们筋疲力尽,两败俱伤。寻求道德的支持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我们在利用科技手段控制负面影响发生的同时,还要自觉的进行伦理道德的规范和约束。目前破坏网络生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网络人道德责任感的低下、网络技术的缺陷和法律的不健全是其中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充分利用技术监督和道德自律这种武器保卫网络生态的和平和健康。一方面,技术监督可以起到防范和纠正作用,它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对网络进行有效的探测,延迟其发生的速度,为寻求解决问题争取必要的时间。同时利用道德手段矫正人们的行为,避免错误行为的出现或蔓延,唤起人们的良知,形成人们的自觉。

总之,随着人类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的深入人心,网络世界的生态环境定会在人类共同重视和行动中得以改善和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学院

* 本文是北京市战略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和认知方式研究” (项目号:BJZ2011ZL01)中“网络环境对文化传播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关于加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己之见 下一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