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需求的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时间:2022-06-17 04:48:25

基于行业需求的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摘 要:我国目前已进入大众型普通高等教育阶段,本科教育如何能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同时,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随着我国旅游产业保持着持续迅猛发展的态势, 行业需求与高等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应结合当前的行业需求,有机整合本科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从“主动适应市场”和“保持特色”两方面对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以适应旅游市场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41-02

一、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主要依托于管理学、经济学、农林、地理学等学科背景设置的。这些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设置对于培养出旅游业所需要的多样性人才,促进旅游这一综合性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上来说,旅游专科主要以培养服务应用型人才为主,旅游本科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管理人才。即同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旅游教育与专科旅游教育确实在定位上有一定区别。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表现为强调厚基础,强理论,以培养旅游行业高素质、高能力人才为目标并由此设置专业课程展开相应教学,而专业服务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则被相对忽略。此类培养模式使得本科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滞后旅游行业需求。在全球旅游市场一体化、我国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以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为现代旅游市场有效地输送所需的创新型、开拓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为适应现代社会市场行业的发展需要,需要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创新。

二、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

1.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找准位置

根据高校教育的分工,本科专业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类型,前一种侧重研究,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后两者侧重教学,着力于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同其所在高校的定位基本一致。就现有本科院校所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很多出现了学科知识的大杂烩——杂而不精、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专业人才的知识供给错位——专业人才不“专业”、学科重点的泛化——学术研究流于肤浅等现象。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深谙管理原理不等于会管理,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到旅游企业去实践。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中,整合学科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调整并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特别是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地方本科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2.摒弃本科教育原有的陈旧观念

大多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以来都是以学科为基础,实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循序渐进的教学培养模式,教学活动以课堂、以教材为中心。这种观念很难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特别是旅游教育的需要。鉴于定位的差异,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集合当地的优势教育教学资源,突出地方特色。经过广泛的资料查阅和社会调研研究,我们认为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归纳为以培养面向管理层的旅游专门人才为基础目标;以培养适应旅游专业发展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个人能力等)为根本任务;以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践并重为主要手段;以专精的师资队伍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等为质量保证的现代教育理念。

三、本科旅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

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课程结构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专业课程模块的设置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课程模块;以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为底限;另一类是拓展课程块,结合新构建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学科专业和市场需求等的需要来设置。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二是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财务与会计等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三是语言、数学、计算机、法律等工具性技能的熟练;四是作为旅游职业经理人熟练掌握在旅游服务系统方面必备的专业理论和管理工具等。在实践教育平台上除设置实习实训、实践操作等课程模块之外,还要设置设计创新性实践课程模块。总之,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系统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先进性,构建融合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设置,合并、取消部分课程,压缩课时数,精练教学内容,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使每门课程都能体现出培养目标要求,避免内容重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灵魂,也是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通过产异化策略形成自身特色,并进一步建立比较优势的重要手段。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遵循“以能力为核心”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增加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针对旅游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特征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从学历教育角度而言,增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系统性表现为“平台+模块”式的课程设置。最终设定为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完整性表现为课程中应包含教育部推荐的工商管理学科必开的大部分课程;从职业教育角度而言,增强了课程设置的岗位针对性,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

四、对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对于旅游专业培养方式的改进应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根据旅游专业自身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旅游学科应用性强、发展变化快的特点,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简单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而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能力提高的一种具体体现。从这一教学目的出发,我们应在教学中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课堂辩论、案例教学、演示教学、声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向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课题组提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已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未来性提供了支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体性开拓了道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拓宽了境界。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应有客观、科学和完善的测评体系,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作机制至少包括办学思想的导向机制、目标引导机制、教师培训和各种保障机制以及反馈评价和社会参与机制等。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效果的评估,要建立内部及外部综合评价的评估机制。

1.优化学校外部的评价体系

学校外部的评价即社会行业的评价。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估不能仅凭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又不能仅由学校或老师来评估,应该由更多的实际用人单位参与评估。外部评估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估更有实际意义。社会对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和质量的评价,主要依据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对高学校内部的培养方案、教学活动不太关注,即主要评价毕业生能否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2.建立学校内部评价体系

学校内部的评价主要以教学质量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的专业学生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如建立测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若干测评指标,建立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法、创意方案设计测评方法和教学反馈测评方法等。注重自主创新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比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效果的评估,要综合使用内部及外部的评价,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参照。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务,亦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用科学发展思想来看待和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 因校、因时、因地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科学确立培养层次与培养方向,逐步形成具有地方及院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应本着“厚基础,强实践,重素质,多手段”的新思路,将本科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机整合,这也是我国跨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根本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萌.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旅游学刊,2008,(2):8-9.

[2] 阚如良,郑宇飞.本科院校旅游专业办学模式对比分析与发展对策[J].旅游论坛,2010,(2):80-83.

[3] 雷金瑞.旅游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9,(5).

[4] 谢苏.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80-82.

上一篇:西汉夷舆县地望考略 下一篇: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