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 为习作起步教学导航

时间:2022-06-17 02:50:39

依托文本 为习作起步教学导航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好文本应有的引领作用,有意识地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依托文本,积累语言,习得写作方法,开辟练笔新天地,为三年级习作起步教学导航。

关键词:依托文本;积累语言;习得方法;加强练笔

习作方法从哪里来?叶圣陶说:“教阅读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专门的写作指导。”这充分说明,习作所需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种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好文本应有的引领作用,有意识地在阅读与习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读中取法,读中学写,为习作起步教学导航。

一、依托文本,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理解吸收,习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语文教师应把阅读教学作为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主战场”。

(一)积累词语

三年级学生刚从写话过渡到习作,由于阅读积累少,因此词汇贫乏、语句平淡、内容空洞是他们习作的普遍现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累、运用。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储备量,三年级教材几乎每篇精读课文后都有一道“绿铅笔”的练习,内容以学习小伙伴的口吻提出。如《卖木雕的少年》课后“绿铅笔”提出:我发现课文里有许多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比如“名不虚传”,让我们把这些词语抄下来吧。编者的意图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汇,词汇丰富了,习作中才会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阅读教学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还要引导他们体会文中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感悟用词准确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例如,《荷花》写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文中小泡泡说“冒”字用得真好,意在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品读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哪个词用得好,能否把它换成别的词,接着顺学而导:“白荷花迫不及待地从大圆盘中冒出来,它们仿佛是想……”孩子们的想象特别丰富:“它们想展示美丽的身姿”,“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想和蝴蝶一起舞蹈”……一个“冒”字把荷花写活了。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用词的准确精妙后,教师相机小结:“我们写文章就得这样,反复琢磨,不断推敲,使词句不仅优美,而且传神,这也是写作的秘诀!”这样,便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如何准确用词。

(二)积累句式

习作起步阶段,三年级学生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作文语句平淡,像记流水账一样。要使学生的文章语言鲜活,教师须依托文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打比方、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尝试运用。如《花钟》第一自然段介绍不同花开的时间,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十分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教师在课前可引导学生先交流有关花开的资料,要求学生用“几点,什么花开了”的句式表达,教师相机板书。接着,引导学生品读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金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通过对比品读,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运用比喻、拟人的句式表达鲜花的开放是多么生动!教师适时设计小练笔:你能模仿课文的句式,把黑板上表达鲜花开放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吗?有了文本的引领,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创作着……教师长期开展这种“咬文嚼字”的训练,学生在习作中就会准确用词,生动说句。

(三)积累片段

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摘抄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他们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例如,《赵州桥》课后“绿铅笔”设计了积累语段的练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得很生动,我要把它抄下来。这段话描写赵州桥的美观,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形象生动,是学生仿写景物的优秀范例。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品读、背诵,再模仿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写一写家乡的狮子桥。又如,《燕子》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生动、简洁的文字,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描写燕子外形,突出了燕子“活泼机灵”的特点。学生在品读背诵的基础上,仿写一种鸟的外形特点,一个个精彩片段跃然纸上。

二、依托文本,习得方法

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

(一)学习构段

三年级起步作文应该从段的训练开始,重点是训练把一段话写清楚(言之有序)、写具体(言之有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段落结构特点,挖掘语言训练点。如《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围绕中心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具体描写秋天的树叶、田野、果子、等不同景物的色彩。精当的比喻,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拟人手法的运用更是赋予橘子、柿子喜悦的心情和成熟的姿态。为了让学生掌握“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设计课堂小练笔:写一写秋天的菜园、果园,学生仿写得心应手。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依托文本,进行并列式、因果式、承接式等段落结构训练,让学生学会组织段落。

(二)学习谋篇布局

课文的结构先概括后具体或先具体后概括,先记叙后抒情或先抒情后记叙,还有的运用过渡段、前后呼应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习得谋篇布局的方法。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引导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篇章结构,以地点转换描写《美丽的校园》;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让学生按季节顺序描写家乡《美丽的河滨公园》。又如《翠鸟》一文,先介绍翠鸟的外形特点,再介绍翠鸟的活动习性,最后表达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学生也能较好地仿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再如《燕子专列》第一自然段写道:“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学生心中也充满了疑问,继续探究的兴趣很浓。待学完课文后,教师小结习作方法:像这种先写结果再探究原因的叙述方法叫“倒叙”,在写作中,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于是孩子们也开始主动尝试倒叙的写作方法。

三、依托文本,开辟练笔新天地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课堂小练笔的训练当作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除了仿写段落篇章,还应当多角度、全方位地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一)发挥“小泡泡”的导学功能,写读后感

三年级人教版教材“小泡泡”的大量出现,是教材的一大亮点,承载着导学功能。这些“小泡泡”或在课文中间或在结尾处吐出,大多用“我想对某某说……”的形式来表达。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结尾处吐泡泡:“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一面五星红旗》吐泡泡“我想对那个面包店老板说……”;《太阳是大家的》吐泡泡“我想对别国的小朋友说几句话……”这些“泡泡”都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的宝贵资源。以“想对谁说”的方式练笔,让学生一吐为快,在无拘无束的表达中抒发了真情。

(二)发挥插图的导学功能,补出画外音

教材的每篇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了细致的描绘,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如《给予树》中插图的内容是“金吉娅把漂亮的洋娃娃送到援助中心礼品区的情景”,文中并没有具体描述。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把画上金吉娅和阿姨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内容补充出来。通过描写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学生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也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教材中有些课文结尾的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地方。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想象故事发展的结果,续编故事。如《小摄影师》文章以高尔基的话作结尾:“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小男孩子究竟会不会来?结果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教师相机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续编故事。有的说小男孩会再次来到高尔基家,如愿以偿地把相片贴在校园的墙报里;有的说小男孩再也没有去,后来高尔基来到学校帮小男孩完成了心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而独特,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总之,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教师要依托文本,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培养习作兴趣和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让他们在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不断开拓思维。这样,孩子们才会由畏惧作文到乐写作文、写好作文,逐步达到自能作文。

上一篇:从教材中提取写作智慧 下一篇:奏响习作教学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