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间游戏运用的“三多”

时间:2022-06-17 10:35:27

谈民间游戏运用的“三多”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幼儿园”、“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幼儿园课程应根据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科学地来组织和选择教材,引导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实际的、活生生的知识。我园地处张家港市杨舍镇东莱街道,这是一个美丽、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小镇。近年来,幼儿园以民间文化为载体,积极打造“民间游戏”活动特色,群策群力挖掘本土民间游戏资源,在课程建构、特色环境、特色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让民间游戏成为深受孩子、家长、教师喜爱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孩子们开启幸福童年。

一、多渠道收集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大部分散落在农村、社区,而且基本没有完整的记载,所有要收集一定量的民间游戏资料,作为我们的课程资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同时多渠道、多方位的收集,才能有游戏数量和质量的保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广泛发动、相关文化部门协作、实地考察学习等方法。

1.广泛发动,主要运用家长资源收集民间游戏。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他们参与支持对民间游戏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收集工作开展之初,我们制作了倡议调查书。让家长了解活动的意义,激发家长参与收集并配合的积极性。许多家长中三代人都同时参与了这一收集工作,把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的名称、玩法、材料等一一详细地记录了下来,有的家长为了能更清楚地介绍玩法,还用图示进行了记录,有些相同的有了各种不同的玩法,为教师提供了可多项选择的内容。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我们就收集了上百个民间游戏。向家长征集游戏资料的第二渠道是“民间游戏征集箱”。征集表的收集只是一个短时期的收集活动,为了能让家长长期的进行收集活动,让收集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在园内设立了征集箱,便于家长的随时收集,这也符合了民间游戏收集的特点,毕竟许多的游戏都是通过回忆、采集等方式汇聚收集的。

2.教师有方向的查阅当地相关部门的文献、收集资料。民间游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拓宽视野,更深入地收集民间游戏的内容,从与民间游戏有关的书籍中收集相关的游戏,同时,也不断收集国内外幼教同行在开展的相关的研究进程与成果,从民间游戏、民间文化、传统游戏领域区查找、收集。通过网站的收集我们还和市图书馆取得了联系,得到了中心提供的民间游戏书籍《旧时儿戏》和相关活动信息,给我们的研究活动带来了更宽广的事业和空间。如,我们收集到的《旧时儿戏》中有本土游戏100多个,为民间游戏的开展提供了许多的线索。

3.走进农村、社区实地考察记录。民间游戏来源于生活、流传于生活,因此,教育者要深入民间生活,进入社区,特别是民俗博物馆、老年协会等场所。那里往往存有原生态的民间文化,或口口相传、或以物代言演绎独特的游戏精髓。在走访中我们找到了许多的民间小玩具,如,竹蜻蜓、响绳、接子,听到了许多书籍中没有的原汁原味的童谣,看到了老人们一板一式的唱、念、打、跳的表演。就在实地的调查、考察中收集了许多被孩子后来百玩不厌的经典游戏。就是通过这样的实地走访、记录,我们才能把这些幼儿喜爱的民间艺术改编成了易学易玩的民间游戏。

二、多维度筛选民间游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风俗及习俗都发生了不断的演变,而民间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对收集到的第一手民间游戏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精心筛选和整理。在筛选时,要充分注意到游戏的思想性和教育性,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的、寓教于乐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游戏。

1.合理筛选民间游戏。民间游戏产生于民间,流传于口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土习俗不断发生着演变,这使民间游戏存在着时代和地方的局限性,甚至还夹杂着不健康的内容。所以,运用收集来的民间游戏,还面临着如何筛选、如何创造性地继承的问题。

(1)注意游戏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优秀的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积累,是优秀教育智慧的结晶,对那些具有质朴、诙谐、活泼特点的深受幼儿喜爱的民间游戏,我们可结合幼儿园的环境条件等选择使用,在形式与内容上尽量保持原貌,如:摇船、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但对于一些在内容、情节、规则、相配的儿歌、童谣等不符合时代精神、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我们可不采纳,或重新编写改造,使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注意游戏的针对性、灵活性、适度性。幼儿园在具体运用民间游戏时,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一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游戏。二是针对不同时间、不同条件和幼儿不同需要来选择民间游戏。例:在寒冷的冬天,“轧壁脚”、“脚尖脚跟脚尖跳”、“跳绳”等是即时热身的好游戏;在炎热的夏天,运动量较小些的“系带子”、“扔砖”、“跨步子”等是较理想的选择;在室内,可选择一些安静些的游戏:“炒黄豆”、“摇小船”、“盯铜板”等;在室外,则更多是奔跑一类的游戏。同时,每天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游戏内容、同伴、材料、地点等,自主自由地游戏。三是随机调节游戏的难易程度,以符合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以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例:“摆渡”、“推小车”游戏都是发展幼儿手臂力量的合作性较强的游戏,游戏的运动强度较大,所以游戏时提醒孩子轮流交换角色外,还可与其他的游戏相结合,以调节活动量;在“踢小石子”等游戏中,对孩子的平衡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可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调节游戏的难度。

(3)注意游戏的安全性。在选择运用民间游戏时,应对游戏的场地、材料、动作的设计等加强安全性的考虑。例:在“扔砖”游戏中,可利用废旧的木块、沙包等代替砖块;在玩“老鹰捉小鸡”或其他四散跑一类的游戏时,应选择松软的草地或塑胶地,以免擦伤、跌伤等。

2.改编创新民间游戏。对民间游戏进行改编、创新,可使游戏的趣味性与当代幼儿生活融合,使游戏本身焕发出新的光彩。在组织民间游戏中,我们发现有的游戏的活动量太小,达不到运动的目的;有的游戏由于本身的难度、幼儿的年龄特点等原因,学习掌握游戏有障碍。改编、创新民间游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材料。以往那些随手可得的砖块、瓦块、铁箍等,现在已是难觅其踪影,于是现代的一些现存的游戏材料成了我们垂手可得的首选之物。

(2)玩法。有很多民间游戏常使孩子乐此不疲,但也有些游戏则不然,但只要教师把握好孩子的游戏特点,对游戏的玩法随机的调整改编,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熊和石头人”游戏中,“石头人”一直是走和保持身体的某一姿势为动作,反复进行,时间久了,孩子便会失去兴趣。此时,教师把石头人走变为模仿各种小动物的走路。于是,走、跑、跳、爬、滚等各种基本动作有机地融于游戏之中,不仅激发了游戏的兴趣,更让孩子充分地活动了身体。

(3)规则。以往孩子游戏,教师是把游戏规则讲解得非常清楚的,在游戏中还要不停地提醒。而回忆自己小时侯游戏时,更多的游戏规则是在游戏中逐渐产生和自动完善的。孩子玩民间游戏,为何不给这样的机会?于是,有很多游戏,在告诉孩子基本的玩法和安全要求外,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共同建立游戏的规则。有的规则是大家认可的,有的规则可能随玩法、材料、场地等的变动,又有新的变动。在师生或者生生共建规则中,孩子的交往、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多通道组织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以其简洁生趣的民谣、多姿多彩的游戏形式、魅力无穷的游戏内容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能使幼儿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实践证明,民间素材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积极地开发会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培养幼儿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

1.环境的创设

(1)创设宽松的户外运动环境。我园户外场地宽阔,草地、绿树成阴。这一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为孩子的自由嬉戏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宽松的户外活动中,孩子真正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

(2)创设丰富的室内环境。创设专用活动室,供幼儿定点定时活动。利用走廊、大厅等空间,创设环境,提供游戏的材料,供幼儿在一日活动各环节,自由结伴进行游戏。

(3)收集、自制民间游戏材料。为充分挖掘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我们可以发动教师和家长,以及孩子,共同收集废旧的器材,并进行设计制作。进一步激发孩子对民间游戏的兴趣。

2.教学方法

(1)民间游戏与幼儿园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一些小型的民间游戏如:斗鸡、炒黄豆、摇小船、脚尖脚跟脚尖跳、背张歌、木头人等,因其简便易行,小巧有趣,对幼儿很有吸引力,可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穿行。如,体育活动开始时,可用“炒黄豆”配儿歌“炒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幼儿两个一双地进行游戏,在欢快的游戏中活动身体;体育活动结束时,来个“脚尖脚跟脚尖跳”,由慢变快几遍,一边说一边跳,能放松全身肌肉,愉悦身心。

(2)创设情境法。有很多的游戏,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会进一步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和竞争意识。如:“推小车”游戏,单一地让孩子在场地上玩,孩子们玩一会儿,便会因吃力而马上放弃。若有一个“帮XX”运东西之类的情节,有障碍之类的场景,那么孩子会为完成某一任务而在游戏中更有坚持性。

(3)角色扮演法。此方法更适用于小班幼儿。教师和孩子一起扮演游戏中某一角色,让孩子感觉游戏的真实性而投入与活动。如:“猎人捉野兔”中,孩子们把自己当成小兔,在由教师扮演的猎人一次又一次的寻找中,以最快的速度跳进“山洞”(由圈、盒子、轮胎代替)中,发展了幼儿快跑和跳跃能力。

3.课程的设置与安排。

(1)专门化的活动。集体活动,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集体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掌握一些民间游戏的基本玩法,建立基本规则,并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小班是每周一次,中大班是每周一至两次活动。

(2)大带小活动。教师有意识地把不同年龄的幼儿组合在一起,选择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共同玩的游戏,游戏的要求等更趋于小年龄。在游戏的过程中,发展大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等,小孩子在模仿哥哥姐姐中,学会游戏、学会交往等。每月一至二次。

(3)区域性活动。专门设立民间游戏区,并根据场地分割成几个小区域:游戏区、竹竿区、铁环区、跳房子区……每周各班可轮流进入。活动中,孩子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选择内容和材料,以发展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这样更能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给予幼儿更多发展的自由度。

(4)渗透性活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以及其他活动中渗透民间游戏。如: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会自动发起游戏,在宽松的氛围中,巩固复习已学的游戏内容,同时进行即兴的改编、创编游戏,从而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在来园、离园等时间,孩子们都可以即兴游戏。

(5)亲子活动。为孩子和家长们创设了共同游戏的机会。在亲子活动中,家长都熟悉民间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所以,游戏勾起了家长对自己美好童年的回忆。在教孩子游戏时,家长的那股认真劲儿让人感动。民间游戏,使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自然,关系更为密切。它真真实实地在孩子与家长之间架起了心灵交流的桥梁,使孩子的情感得以更健康的发展。

一处处独具匠心的民族特色环境布置,一项项令人回味的民间游戏内容,一个个在游戏中快乐而幸福成长的孩子……民间游戏“三多”运用,为我园孩子开启了传统民族文化熏陶的一扇窗,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们将不断的传承与创新,让民间游戏在孩子童年的花园里花开满园,幸福满园。

上一篇:Two Mutes' Love两个哑巴的爱情 下一篇:致单独旅游女生:8条小贴士助你完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