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幻灭三部曲

时间:2022-06-17 09:50:13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在结尾写道:“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里出现了两个“幸福”。对于小女孩是否真正获得了幸福,学生争议颇大。部分学生认为小女孩最终获得了幸福。因为她临死前幻想到那么多美好的事物,都是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所以,她“嘴上带着微笑”,带着“幸福”的幻想去了,彻底摆脱了寒冷、摆脱了饥饿和痛苦。对于小女孩来说,生不如死,死亡未尝不是一种好的解脱,所以,说是幸福的。但笔者认为,小女孩这种所谓的幸福是一种含泪的笑、带血的痛,更是一种无言的控诉、绝望的唱响。

一、幻灭的“幸福”――美好愿望的绝唱

小女孩追求幸福的过程也是她美好愿望一次次幻灭的过程。寒冷和饥饿折磨着她,于是她想到了火炉和烤鹅。当火柴熄灭,幻象也随之消失,标示着小女孩最起码的物质追求化为泡沫。于是,她转而追求精神上的抚慰,幻想到了圣诞树和奶奶,幻想中得到了欢乐和关爱。而这种精神追求也是极其脆弱的,正如小女孩弥留之际所说“火柴一灭就会不见的。”于是,小女孩做了最后的一丝努力,渴望通过一大把火柴来留住这幻想中的最后一丝幸福!所以说,小女孩的“幸福”只是建立在这一次次火柴的短暂闪烁之中,是追求美好愿望的绝唱,当火柴熄灭,一切也就随之幻灭。

二、覆灭的“幸福”――世态炎凉的悲歌

在本课短短语言文字所展示的十九世纪丹麦的社会画卷中,充斥着两个字――冷漠。从她穿过马路时差点被奔驰的马车撞死,仅剩一只鞋被小男孩淘气地拿走,“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文本中到处流露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人情的冷淡。“幸福”地死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而是千千万万个像小女孩一样穷苦的人。社会的冷漠、家庭的无情,已逼得小女孩走投无路,只能蜷缩于墙角,静静地等待、等待……她多么渴望能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哪怕是只买她一根火柴;她多么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和呵护,哪怕是一个虚幻的拥抱……可没有!如此社会环境下,这样幼小的生命就只有夭折。小女孩的“幸福”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命幻灭的历程,更是整个社会人性的覆灭、灵魂的扭曲,是一支世态炎凉的悲歌。

三、毁灭的“幸福”――生命之花的挽歌

从“雪花落在她的金黄色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都可以看出她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就是这样一朵生命之花未曾开放,却先凋零。作家安徒生让微笑绽放于小女孩的面庞,却让痛苦凝结于读者的心底。她的“幸福”竟是以唯一的生命作为代价的,圣诞节的夜晚本是万家团圆,人们最为欢乐和幸福的时刻,而小女孩却悲惨地死去,被寒冷和饥饿折磨而死,被社会的黑暗无情吞噬。正是这样一种“幸福”,这样一朵不该凋零的生命之花,这样一曲生命的挽歌,刺痛着每一个读者的心,从而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警醒。

总之,小女孩的“幸福”是表象,痛苦才是实质。作家安徒生正是把这个美好的生命置身于新年之夜,带着微笑“幸福”地走向死亡,以喜衬悲,揭示出了其深层次的悲剧意义。

上一篇:The Joy of Soy 下一篇:组织多样活动,构建高效精彩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