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宏:从法官到“访民”

时间:2022-06-17 09:24:03

郭学宏,1966年出生,1988年进入伊通县人民法院工作。2009年,在办理一起普通的经济纠纷时,因为不听领导“招呼”,依法办案,丢了官职。遭撤职前,他任伊通县人民法院副院长一职。此后,他便“沦为”上访人员。2012年,伊通县劳教委对郭学宏做出劳教一年的决定,后虽经行政复议撤销,但仍软禁他长达两个多月。上访经历让他心力交瘁。7月3日,他写下“如不能,只能出家为僧,了断红尘”。

一起普通的民事案

这本是一起再普通不过的民事案件,但因为权力的介入,导致此案经过法院4次审判裁定,最终也没有对被告邱冬华形成有效的制裁。

事情要追溯到2009年。当年1月,马东昌与邱冬华因采石场承包发生纠纷,原因是邱冬华未按协议缴纳承包费,马东昌提出解除跟他签订的采石场承包协议,并让他支付承包费和相关损失总共165万元。

采石场承包协议是2007年10月26日签订的。协议约定,马东昌将其所拥有的伊通满族自治县财源采石场发包给邱冬华,承包期限为两年,每年承包费为220万元。承包费自生产之日起至停产之日,按月支付。

此后,马东昌与邱冬华再签了一个补充协议,约定承包费自2008年3月1日开始支付。然而,直到马东昌将邱冬华告上法庭,他仅仅只收到邱支付的两个月的承包费43万元(包括破碎机头使用费两个月3400元)。为此,马东昌曾多次向邱冬华索要,但均遭拒绝。

当月,伊通人民法院管辖的马鞍法庭受理了此案,由法庭庭长张志信负责。马东昌因担心邱冬华会转移采石场的固定资产,同时提出财产保全申请。

伊通县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当日作出财产保全裁定,查封了邱冬华承包的财源采石场的部分设备及12000立方米的成品石料。“为了不让他(邱冬华)有经济损失,我们明确告诉他,查封的设备可以继续使用,但不能迁走。”郭学宏说。

2009年3月2日,伊通县人民法院判定马东昌胜诉,并要求邱冬华在“本判决生效后10天内给付承包费152万余元”。然而,戚长玉的介入,让此案开始复杂化。戚长玉在2007年退休前正任伊通县人民法院院长一职。

郭学宏说,戚长玉多次找到他,要求解封之前法院查封的邱冬华的财产。张志信也多次接到戚长玉电话。郭学宏没有答应,他告诉老院长戚长玉,“按法律办,如果有解除查封的条件,就可以,要是没有,原告(马东昌)也不认啊。”

3月17日,邱冬华的人张洪鹏向伊通法院提供了吉林联合碳化物有限公司的8000平方米土地使用证及6000平方米房屋产权证实物再担保,要求解封。“提供的材料均为复印件。”张志信说,张洪鹏退休前为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

在此情况下,张志信和郭学宏均要求对邱冬华提供的物证进行核查。但却遭到了张洪鹏的拒绝。事后,经查明,张洪鹏向伊通法院提供的担保物证,早已于2008年6月被吉林省双阳区法院查封,并无担保资格。

在此情况下,戚长玉再次出现,要求郭学宏行个方便。审判委员会的决定让戚长玉的期望再次落空。伊通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研究决定,不符合法定条件,不同意解除查封,待被告(邱冬华)提供现金或有效实物时再议。2009年5月23日,吉林省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

“软办”的违规调查

在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维持原判的10天前,郭学宏的心也确实悬了一把。5月13日,他在吉林省《新文化报》上看到一则通报9起“涉软”案件的批评报道稿件,伊通人民法院办理的邱冬华一案便是通报的第一起。3天后,伊通县召开副科级干部大会。在大会上,县委一位主要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伊通法院。

邱冬华一案很快进入执行程序,郭学宏以为很快就能结束。可不曾想,没多久,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因邱东华的申诉,裁定撤销两级法院做出的判决,指定公主岭市人民法院再审。与此同时,案件背后的运作也让郭学宏意想不到。一年后,也就是2010年6月,四平市纪委召开8家媒体通报会,宣布伊通县人民法院违法办案。郭学宏说,他事后才知道,邱冬华通过戚长玉找到吉林省纪委软环境办副主任李明国,一直在背后帮助操作此案。

在给媒体的通稿上这样写道:从2009年6月6日起,省和四平市软环境办联合就此事进行调查,经核实,伊通县法院在审理马东昌和邱冬华经济纠纷一案的过程中,不正确履行职责,违法超标的查封,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而该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再担保解除财产保全申请不予办理,致使财产被查封长达17个月,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给企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郭学宏在媒体上看到这个通报时,感到很气愤,他更搞不明白什么时候“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这样的认定明显是违规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判人员错案责任追究办法》第27条规定,案件的对错与否,应该由上一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研究确定。“纪委根本就没有资格过问案件的具体审理。”郭学宏说。

随后,四平市纪委召开常委会研究决定:建议依法按程序免去姜守臣伊通县人民法院院长职务,并依照有关规定免去其党组书记职务;给予郭学宏处分,并建议依法按程序撤销其伊通县人民法院副院长职务;给予张志信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建议撤销其伊通县人民法院马鞍法庭庭长职务。

在此之前,吉林省纪委软环境办在介入调查一个月后,曾给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过一个通知,要求他们对财源采石场承包合同纠纷案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郭学宏说,当时四平中院的一位副院长带着他和张志信一起去到李明国办公室,向其做了详细汇报。“软环境办对当事人反映的案情细节都要过问,这是省纪委软办违规违法在操作此案。最后以‘涉软’问题打击报复不听话的办案人员。”

然而,就在四平市纪委向媒体宣布伊通县人民法院在办理邱冬华一案时超标的查封后,公主岭市人民法院依然支持了伊通人民法院。“省纪委认定我们存在超标的查封问题,那么再审法院应该对我们的所谓‘超标的查封’予以纠正,但再审法院(公主岭人民法院)不仅没有对我们的查封进行纠正,反而在2010年3月至5月两次重新查封过程中,均与我们查封的财产‘分毫不差’,这从法律上印证了我们对邱冬华的资产查封是正确的。”郭学宏说。

2010年12月27日,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再次做出终审判决。依然判决马东昌胜诉,但邱冬华支付的承包费用由原来的152万余元变成了73万余元。就算如此,马东昌至今仍没有拿到承包款。

就在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再次做出终审判决前,四平市出动三百余名警察,强硬帮助邱冬华迁走法院还未解封的资产,从而导致法院无法执行。

相信法律的公正

在撤职通报正式下发之前,郭学宏也曾想通过背后的操作来稳住副院长一职。但没想到,却遇上了江湖骗子,被骗了5万元。3个月后,郭学宏还是接到了书面的撤职通知。

自此,郭学宏想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来解决自己遭遇的不公。他变成了一位访民。

当时被撤职的3位法官,如今只有郭学宏一人仍在坚持上访。郭学宏觉得,自己上访的经历是对中国法律极大的讽刺。“法律如果连法官的审判权都保障不了,还怎么保护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尽管多次往返北京上访,但终究没有一点结果。这样的经历让郭学宏心力交瘁。尽管如此,郭学宏仍“信仰法律”。他觉得,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每个人的权益不受侵犯。

“法律不相信权势,法律讲的是公道、事实、正义,我们不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给人民一个信息――要打赢官司,就得找有权势的人。”郭学宏说,“所以,我相信,法律一定会还我一个清白。”

“法律不相信权势,法律讲的是公道、事实、正义,我们不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给人民一个信息――要打赢官司,就得找有权势的人。”

上一篇: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 下一篇:《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试题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