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创造性教学

时间:2022-06-17 12:42:59

浅谈小学语文创造性教学

创造性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和创造性人格。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凡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技能和创造性人格的教学。就可以称之为创造性教学。这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有如下类型。

一、激疑引思型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进入不了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会经常使用“激疑引思”的种种手段。

1.瑚掘瞰疑。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多想几个“为什么”。如《飞夺泸定桥》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飞夺”?

2.词句激疑。对某些关键性的词语,教师不直接讲解,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如《枫桥夜泊》中的“渔火”是什么意思?

3.主题激疑。在教完一篇课文之后,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等。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教学中应在看似无疑处,设法激起学生的疑问,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二、质疑讨论型

前边讲的“激疑”是教师的行为。是教师通过某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一种办法。这里讲的“质疑”是指学生的行为,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疑难问题。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将问题视为接生婆,她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学生的质疑不仅是积极思维的表现,而且是“好奇、想象、冒险、挑战”等创造性人格特质的显露,教师应该加以特别的关注和爱护,并给以巧妙的引导或解答。有时可以以疑释疑,即向学生提出诱导性的反问,使学生通过思考解开疑团;有时可以点拨要点,让学生独立思考;有时可以将疑问交给学生讨论、辨析。

三、情境诱发型

就是创设某种情境,造成一种悬念、一种氛围。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参与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思考、想象和联想。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可以知道,他们对于新奇、直观的事物比对常见、抽象的事物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所以,如能创设合适的情境,便很容易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角色表演、直观的模拟演示、精巧的问题提示以及利用课文的语境等等,均可收到创设情境、诱发思考的效果。

四、创造想象型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说出或写出未被别人说过和写过的情节,大多是创造想象的结果。最常见的是“续尾说话”和“续尾作文”,即沿着故事的情节,说出或写出其新的发展和最后的结果。这种形式能直接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单位 陕西省米脂县桥河岔学区)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教材应用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