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构建有效课堂

时间:2022-06-16 09:21:54

转变观念,构建有效课堂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在课堂四十分钟的有限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和体会:

欣赏学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和兴趣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只有教师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一个个教学中的惊喜,相信就会不断的涌现。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想:“假如能给学生一个机会,就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原来的打算是让学生运用提供的材料,表示出它的1/2,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可是在实际的汇报中,竟然有一个学生折出它的1/3。这时我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的答非所问,而是说:“你真聪明,1/3都能折出来。”于是,全班同学又一次纷纷动手,折出了1/4,1/5,1/6……等许多的分数,我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对所折分数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以上教学片断,是教师用真诚和信任,保住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一个人的作品比赞赏一个人本身更有效。老师对学生折出的1/3给予充分的肯定,打开了全班同学思维的闸门,各种答案层出不穷,高潮迭起。教师在教学中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独到见解,异想天开,或者别出心裁,甚至是错误见解。总之,教师要去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所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疑、敢批,为课堂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保证

预设就是紧紧围绕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非常明显,预设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长期以来,对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就使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以本为本”,一份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变得波澜不惊。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的教师提高了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认识,从而忽视了课前的预设,对学生的了解少了,对教材钻研也少了,似乎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这显然,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预定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单纯依靠开放生成,缺乏精心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的生命力也得不到高效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针对教学的实际进行灵活调度,追求动态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存的融合中放出异彩。因此,可以这样说,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如:在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后的简便运算一课时,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考虑让学生选取老师提供的一些数,组成可以利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去进行简便运算的试题。课前,老师经过了精心预设。在课堂上,学生独立尝试编题,汇报时,除了课前预设的以外,学生还编出了不少预设以外的试题,这些题目涉及了简便运算的各种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无限的活力。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要使数学课堂有效开展,精心预设必不可少,如果预设空间过于狭窄,答案唯一,必然无法动态生成。反之,如果预设空间太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太杂,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看来,精心预设也要建立在研究学生情况的基础之上,把好一个度字。

适时调整,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

传统的数学课堂,其主要弊端是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呈现、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心中想着教案,却没有装着学生。他们对学生的即兴发挥,当堂灵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老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动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少张力。在课堂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教师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使它更加切合实际,切合课堂,切合学生,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教师预设是让学生先认识平方厘米,然后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去量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在量的过程中,产生认知矛盾,进而学习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可是,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受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平方厘米知之甚少,反而对平方米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教师根据这一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预设,改为先学平方米,再学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由于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适合学生已有认知规律,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教学过程,教师不唯教案,而唯学生,对教学设计果断、适时地进行调整,是数学课堂走向有效的重要起点。

善待意外,使有效课堂更加精彩

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的尝试越是五花八门,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是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向深入,数学课堂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平等相处,真诚交往,共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涌现,正是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碰撞中,随时会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些教学中的意外呢?有的教师担心出现这样的小插曲,生怕自己处理不好,下不了台,也担心它会使整个教学流程失去应有的严谨和流畅。于是,就对学生的“意外”,轻则视而不见,不予理睬,重则冷嘲热讽,批评指责。这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不明智的做法。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善待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耐心等待、仔细倾听学生的每一次思维颤动。也许,它会让课堂更加精彩。

上一篇:互动式教研的策略思考 下一篇:少数民族区县农村小学均衡发展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