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导向一体化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6-16 05:54:52

基于应用导向一体化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基于应用导向一体化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按照以应用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符合地方经济特色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以一体化项目教学为核心,搭建一体化课程教学平台;按照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一种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取向、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创建创新素质培养平台,拓宽创新培养渠道,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所、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实现一体,为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关键词:应用导向;一体化项目教学;创新考评方案

一、基于应用导向的一体化项目教学研究背景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高职教育建设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的“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整体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重点,推进与产业、行业的紧密结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实训基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也紧跟高职院校发展形式,以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分析企业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入手,以应用为导向,以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将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包括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师资队伍创新建设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等项目在内的创新素质培养平台,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及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确实落实“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和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一体化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教学中纷纷采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项目教学,以企业实际案例为契机,事例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中心转变。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紧紧围绕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结合绍兴地方产业的发展特色,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法上都突出采用了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结合实际工作案例设计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案例。但能够真正达到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的课程还为数不多,就目前情况而言,一体化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定位没有有效的与地方经济相结合,没有以应用为导向,课程项目内容设计选取不够合理。由于没有真正的深入企业、了解市场,没有以地方经济发展立足点,没有以应用为导向,课程项目设计不够合理,缺乏学生现场实践的场所。

2.实践条件不足,一体化项目实施受到限制。多数院校都存在设备不足,不能够保证学生一人一机的操作;设备故障率高,实训场地设计不够合理,课程项目设计案例可操作性不强。

3.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没有真正实现一体化。目前常采用的项目教学方法是根据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学生缺乏系统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既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点,又达到动手操作的目的,对一般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三、基于应用导向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方案构建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1.教师一体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使教师能既为理论教师又是实践指导教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体化项目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其它教学的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一体化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利保证。

2.教学组织一体化,采用课程周一体化教学模式;教材一体化,设计教材以应用为导向,理论课教材和实践教材相结合。课程周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和核心能力培养为双主线,以项目化工程案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建立综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为己任,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实施课程周一体化教学,着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PLC应用技术》课程为例,其教学安排表如下:

在教材设计上,一体化项目教学中教学项目的选择、设计是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所确定的项目必须是以应用为导向,具有典型意义的,否则就失去其“项目性”的价值。这需要教师能够真正的深入企业,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设计具有适应地方经济特色的教材,更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标准,合作开发课程。

3.教学过程一体化,把课堂搬到实习、实训基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为一体的模式。教学过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教学中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企业情境”为背景,以“六步法”为主线,广泛地应用启发式、案例式、头脑风暴、张贴法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整个教学内容先基本、后拓展、再综合,循序渐进;选、讲、演、练、考,案例结合,并在现场巡回指导时发现、总结、归纳问题,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在实践教学的方法上,采用全指导、半指导和零指导三级指导方法。

4.教学考核体一体化,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考核和期末考核一体化。在每个项目完成后在小范围内由指导教师与企业有关人员进行评判,以明确的考核指标评出优劣等级,并告知学生。考核采用过程评定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实践考核方式代替传统的理论考试,实行“以过程操作考核为主,笔试考核为辅”的原则,其中包括了理论和时间知识考核相结合,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在实训过程考核中,考核内容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体现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内容,全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物化成果评价:物化成果评价包含合作意识、完成任务的主动性、物化成果的功能展示、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

(2)技能测试:在技能测试中,由学生单独完成相应的基本操作技能任务,按照任务完成的情况当场打分。

(3)理论知识测试:主要通过专题报告、口头答辩以及书面问答的方法考察学生对必须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四、总 结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高综合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以应用为导向,强调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均以应用为导向,通过对企业、市场深入地调研和联合,与企业联合构建教学平台,将更多、更适宜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分解,设计建立有效的实务模拟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与时代接轨,了解掌握更多、更新、更前沿的企业信息及操作技能。

另外,以应用为导向,以项目为核心是项目教学的中心环节,主客体的角色和责任的定位和转变等方面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基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知识、能力如何在工程上得到应用与发挥,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从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谈项目课程开发中的两个基本认识问题[J].职教论坛,2007,(4):33-35.

[2] 邓唯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7,(5):25-27.

[3]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论技工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情感障碍及其消除策略 下一篇: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管理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