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失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16 02:00:06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失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创制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是人类发现和制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创制力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表现,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一下更多的内涵: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切合实际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认为,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它来自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它产生创造的冲动。创造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觉来研究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波利压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发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而且正确和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正确时说明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时,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现象,在正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也说明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而我们很多一线的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后者。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理解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永不满足的怀疑精神是创造之母。古人云:“学贵之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的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想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可以来自于孩子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于孩子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创造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有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热衷于担任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务时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极为重要的。还是在包装设计课中,有的学生思维创新意识极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手很巧但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利用分小组合作的方式,采用优势互补,同样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作动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创造动机的激发,并不只局限于某一部分特定的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动机,是历史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

三、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是思维的结果,创造离不开思维。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既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思维而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创造思维在行为上有一下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有侧重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概念和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因为在这类课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组织和联络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到能力较差的学生,逐渐现成学生的能力。切记不可超之过急。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才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只有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地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上一篇: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下一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