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16 10:39:56

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摘要】 概括能力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训练与培养学生精练概括的能力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目前而言,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不精练,导致这种普遍现象的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学生表达能力差;学生没有用心读书;教师不够重视。为了解决此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谈了几点个人的拙见。概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周密、深刻,而且能使语言表达得更为准确、鲜明。

【关键词】 概括能力 语文教学 中心思想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23-01

在《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中,按学段分别提出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其实就是让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概括的语言能力。

概括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基本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是以概括为前提的,然而,这种能力却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最终才会导致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通过这几年的认真学习、不断钻研,我找到了学生概括能力不强的一些原因,具体的有以下几方面:(1)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大脑发育并不成熟,并且生活经验也很欠缺。他们可以直观的地感知事物,但是还是很难找出段落、课文中最主要的本质东西。基于此情况,老师必须做到亲自指导,逐步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2)在学习表达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到,一部分学生是具备不错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他们可以在头脑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概括出课文的主题,但还不会用简洁和准确的语言将主题和中心思想表达出来,影响到了概括能力的提高。(3)在课堂阅读以及课外阅读时,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地用心去阅读课文,而只是一味的为了读而去读,根本就没有动脑筋,所以对课文内容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最终就会导致无法概括文章的段意、主要内容。

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把概括能力的训练放在第一位。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的起步阶段,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度概括能力,但是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成。我通过对课文的教学,尝试了一些小方法:

(1)从课题入手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我们就能得到课文的很多信息。有的课文题目,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就从这个题目展开,给学生列出了读文线索:1)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外祖母的去世使作者懂得时间飞逝、日月如梭的道理,然后才会决定“和时间赛跑”。2)作者怎么能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比赛的?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细致深入地再读读课文,找出作者在文中和时间比赛的事以及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读体会、交流。概括这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从课题入手了。

(2)从体裁入手

小学阶段的课文主要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写人的文章应该通过人物的事迹和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具体刻画,体会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事的课文,应该从六要素入手概括本文的内容及中心。《争吵》一文很明确地交代了时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显而易见,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写我和克莱谛因一件小事儿吵架,事后,克莱谛主动请求和好,而“我”因我因不主动认错受到父亲批评,教育我们与同学、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要主动承担责任,要互相谅解、珍惜友情。写景状物类文章,主要应关注景、物的色彩、用途等。《我爱故乡的杨梅》写了江南的杨梅,抓住了杨梅的外形、颜色、它的味道来写,文中的每句话都流露出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3)从段意入手

相对来说,小学生概括每段的意思比直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更容易些,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能够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综合各段大意变为主要内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是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取舍分明。

(4)从中心句入手

有很多的文章是按照一定的叙述顺序写的,如:总—分—总。此类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一般都会有表示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写作目的句子或段落,我们往往把这样的句子称为中心句或中心段。例如《赵州桥》一课,就采用了先分说再总结的结构,先分别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在结尾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的宝贵的历史遗产。

(5)从问题入手

随着年级的增长,课文也会变得越来越长,因此,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抓住几个主要问题展开,然后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我首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村庄受到的惩罚——什么都没有了”,然后通过反复读课文、质疑问难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美丽的小村庄在几年的乱砍滥伐之后变得一无所有。在学生深入感受砍树造成的巨大危害时,我联系实际提出“河水为什么会变成黑色?沙尘暴为什么会经常光顾?”,引导学生想象、理解,以此来让学生能更深入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课文。

另外,概况能力的学习还要实现走出语文课堂,迈入课外阅读的阶段,学生见得多了,才能练得全面。俗话说: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质变。概括能力也是一样的,当“量”的学习到一定阶段后,“质”变的效果才会凸显,必要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对一篇或几篇文章进行概括。课堂教学只有短短40分钟,再加上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单一的训练方式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疲劳,所以教师可以将概括能力的训练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示出来,比如办手抄报或以书面形式进行评比等等,让学生得到彻底的进步。

这样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周密、深刻,而且能使语言表达得更为准确、鲜明。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授之以渔,肯定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环境综合培养研究 下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学电脑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