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护士心理分析及干预

时间:2022-06-16 05:14:33

传染科护士心理分析及干预

【关键词】护士;心理分析;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20-01

传染科护士因特殊的工作环境,自身感染疾病的危险性高于一般科室,使得护士容易精神紧张,从而致使个体产生生理、心理上的反应,表现为全身不适、厌倦、焦虑及睡眠障碍等问题,若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易致护士身心失衡,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同时,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人性化护理已成为主要的护理理念,而护士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处于特殊环境的传染科护士,则尤为重要。

1 特殊性

传染病病人是一类特殊的群体。由于人们对传染科、传染病存在一定的偏见和歧视,人们常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传染科的病人和医护人员。加上传染科大多设立于医院的偏僻角落,呈封闭或半封闭状,病人人院后需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禁止外出、限制探视、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住院时间延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人极易出现恐惧、被囚禁、孤独、焦虑、无助失落心理。且还担心出院后受到亲人、朋友、工作单位和社会等方面的歧视,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2 心理分析

2.1工作环境特殊,工作具有高危险性。传染科护士需要面对的是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特殊病人,工作风险大。传染科护士护理的传染病人往往身患肝病、结核病等病种,三班倒护士直接接触病时间长、责任重,长期在高压力、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工作,易导致心理和生理疲劳。另外,护士在工作期间可能发生被针头刺伤等类似事情因而护士在受到伤害后心中产生阴影,无从发泄。

2.2工作环境的压抑:传染科病房大多为封闭或半封闭结构,且与外界交往少,缺乏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同时还有一种被囚禁的感觉,致使思想情感受压抑。还要承受工作上的压力、社会上人员和亲人对传染科护士认同度低的压力,加之经济效益低,福利待遇低、深造进修机会少,易使传染科护士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努力得不到认同和肯定,造成孤独感、失落感、工作热情降低、悲观失望心理。

2.3工作节奏失衡,得不到充分休息,精力易分散。夜班频繁,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使护士没有充足有效的睡眠,从而导致生物钟紊乱。这些压力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极度的身心疲惫和情感耗竭潮,易出现脾气暴躁、易怒。

3 心理干预

3.1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传染科护士必须要有为护理事业作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认识与研究,热爱这个岗位,积极进取,除应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外,还应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

3.2充分认识自身的情绪: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与情绪特点,明白在何种情况下易出现不良情绪及性格中的缺点,有意识地进行改进。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心理素质将得到提高。

3.3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对于工作中的各种易引起不良情绪的压力,及时疏导,可找朋友倾诉,亦可采用一些文娱活动,使感情得到宣泄。在面对病人的无理要求与过激行为时,能学会换位思考。亦可养成上班前、下班后利用几分钟时间疏理自己情绪的习惯,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或将工作时所受的委屈带到生活中去。

3.4妥善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认识自身情绪的基础上,学会控制自我情绪。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难免会产生隋绪低落、烦闷心理,如果将这些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将破坏良好的护患关系,失去病人的信任,无形中增加病人的痛苦。

3.5个人因素干预策略:传染科护士长期接触污染物,工作繁琐单调同时护理工作要付出大量体力,易造成生理、心理上的疲劳。护理人员本身应学会正确面对各种压力源,利用科学的心理知识进行调适、宣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信、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改善周围的人际与工作环境,丰富业余生活等。

3.6及时监护紧张症状:其关键的指征是个人心情和相互交往方式的改变,如易受刺激、脾气暴躁、感受过渡紧张、焦虑及感情脆弱。生理变化包括头痛、紧张、疲劳感、睡眠障碍、不能放松等。

3.7加强心理沟通:护理管理者与护士通过交流,增加相互了解。达到共识,并且要注意护理人员工作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彰,努力创造乐观向上,和谐文明的工作氛围,以减轻护士的心理压抑感。

3.8建立护理人员支持系统:如护士长沙龙1次,月,护士沙龙1次,季度,使护理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可以得到适当的放松;身心疲惫时,得到适时宣泄,以便更好的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消除疲劳闷。

3.9内部策略:加强护士在继续教育中沟通技巧的掌握以及心理防护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培养其健全人格,在应对职业压力的负面影响上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中介因素方面,可通过提高护士的耐久力来防止或减少职业压力带来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肖翠云.护士情商与护患关系的探讨.当代护士,2008,1.103.

[2]孙晓颖.国内外护士职业压力研究脚.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4-7.

[3]张亚卓,赵雪生,曹力.急诊护士身心耗竭综合症的三维模式分析和应对措施阴.护理杂志,2005,22(8):32―33.

上一篇:实验教学在生理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常用中药的储存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