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作者研究

时间:2022-06-16 02:08:34

《大学》的作者研究

摘要:《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大学》位列四书之首,足见其地位之高。但此书究竟是何人所作,历代学者说法众多,并无定论。郑玄为《礼记》作注,对多数篇章都注明作者,而对于《大学》篇出自何人之手并未提及。朱熹《大学或问》云:“辞约而理备,言正而指远,非圣人不能及也。”[1]此圣人究竟为何人?本文仅就学界普遍认同的几种学说出发,逐一进行探讨,最终认为董仲舒作书说比较可信。

关键词:《大学》 作者 孔子 董仲舒

一、《大学》是否孔子所作

最早把《大学》与孔子联系在一起的是程颢。他继承了张载的“《中庸》、《大学》出于圣门,无可疑者”的说法,提出了《大学》出自孔子之手的说法。程子曰:“《大学》乃孔氏之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 “《大学》,孔氏之遗言也。学者由是而学,则不迷于入德之门也。”

程颢认为《大学》乃是孔氏遗书,这种说法并无古籍可考。程子的论断显得颇为武断。对于这一说法,程颢并未说明依据。“孔氏遗书”指的是孔子所作的遗书还是孔子保存的遗书?程子也无详细说明。

受程颢学说的影响,后人大多认为《大学》出自孔子之手,并对此深信不疑。但《大学》作者究竟为何人,古籍并无记载,程子等人的说法并无依据。于是有以《史记・孔子世家》所云“故书传礼记自孔氏”一语为证。

又或以孔颖达《礼记正义》所云为证,“《礼记》之作,出自孔氏,但正《礼》残缺,无复能明……至孔子没后,七十二之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或录旧礼之义,或录变礼所由,或兼记体履,或杂序得失,故编而录之,以为记也。”

《大学》中出现了两处“子曰”,即“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从汉语表达方式来看,引用他人言语方说“某人曰”,自己著述,直接言说即可,何以把自己挪作他人?此二处的“子曰”为他人引用之辞。

二 、《大学》是否由孔子、曾子、曾子门人合撰

朱熹将《大学》一书分为经传两部分,认为 “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2]按照朱熹的说法,《大学》是由孔子、曾子、曾子门人合撰而成。

三、 《大学》是否曾子所作

《大学》为曾子所作的说法始见于《三字经》:“作《大学》,乃曾子。”《三字经》为古代启蒙儿童的必读书籍,这就使得曾子作《大学》的说法众人皆知,影响极大。但《三字经》一书出于何人之手并无说明,作者此说的证据亦无处可考,不便探究。

四、《 《大学》是否子思所作

主张《大学》是由子思所作的,明刘宗周云:“汉儒贾达云:‘子思穷居于宋,惧圣道之不明,乃作《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今抽绎二书,《中庸》原是《大学》注疏,似出一人之手,而篇中又有‘曾子曰’一条,意其遗言多本曾子,而曾子复得仲尼所亲授,故程子谓‘孔氏遗书’,而朱子谓‘曾子之意,门人记之’,有以也。”

许多明清两代的学者认为《大学》是子思所作。依据的都是汉代贾逵的论述,再加上朱熹的“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说法的影响,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但贾逵的言论并无古籍为证,不足以证明这个说法真实可信。关于《大学》是否子思所作,高明有过这样的论述:“书中有‘曾子曰’三字,纵使是说曾子门人记的,何以知道曾子门人,一定是子思呢?”

今人郭沂将《大学》与《天命》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为探讨作者问题的立足点。认为《大学》中“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同子思关于义利关系的解释 ――“孟轲问:‘牧民之道何先?’”

五、 《大学》是否荀子所作

冯友兰提出了《大学》与荀子有关的说法。冯友兰说:“《中庸》大部分为孟学;而《大学》则大部分为荀学。”其后,钱穆和戴君仁也同意这样的说法。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但《大学》亦决非曾子所撰,如其讲格物、致知,把知与物,合并立论,这显然是后出的事,《论语》上显然没有,那有曾子便忽然这样讲了。我曾有《推止》篇,详论先秦思想,可分为两大趋势,一主推,一主止。”

(一)《荀子・解蔽》篇:“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此与《大学》所云:“止于至善”相合。

(二)《荀子・不苟》篇:“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与《大学》“矩之道”相合。

(三)冯氏认为《解蔽》篇云:“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能得本”(原作大,冯氏依王校作本。)

(四)《解蔽》篇续云:“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庶理矣。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此与《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五)《大学》诚意之“诚于中,形于外。”及“慎独”等,语均见《荀子》。

(六)末了,冯氏又举《解蔽》篇:“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一大段,而云:“观物时为物之现象所蔽,则不能对之有真知识,故致知在格物。格者,至也。”

《大学》与《荀子》的相同之处,并不止以上这些内容。在《荀子・大略》篇内还有。《大略》篇云:“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六、 《大学》是否董仲舒所作

有学者认为《大学》作于董仲舒。从书籍的流传和影响过程来看,前人著作言论常为后世学者著书立说所引用。有《论语》一书,便有人引《论语》之言;有《孟子》、《荀子》,便有人遵循二者之言论。《大学》一篇见于《礼记》,《礼记》之前并未见《大学》之名。

傅斯年先生云:“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见孟子时,尚没有一种完备发育的‘身、家、国、天下’之系统哲学,孟子只是提到这个思想;换言之,这个思想在孟子时是胎儿,而在《大学》时代已是成人了。”

《大学》的“大”字,在古时都读为“太”。郑玄、陆德明都读太,《礼记》中,凡大学两字相连的“大”字都读为“太”。《礼记・文王世子》:“大师诏之瞽宗”,郑玄注为:“大,音泰。下文注大乐正、大学、大传、大祖、大寝皆同。”

综合分析来说,董仲舒作《大学》可能性最大。即使非出于他之手也与其有莫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朱杰人 严佐之 刘永翔 《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程颐 程颢 《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

[3]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10

[4]赵泽厚 《大学研究》,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2

[5]梁涛 “《大学》早出新证”,北京,《中国哲学史》,2000,3

[6]皮锡瑞 《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第3卷《三礼》

[7](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8]郭沂 “子思书再讨论――兼论《大学》作于子思”,《中国哲学史》,北京,2003,4

上一篇:汉语国际推广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状况与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