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22-06-16 12:27:47

校企联合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当前,物流管理人才需求较大;而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是解决供需矛盾的较好途径之一。文章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出发,探讨了校企联合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并提出了变革校企联合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校企联合;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70-02

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国内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应岗位数量已经突破2000万个,占整个服务业所有岗位的10%左右。我国目前提供物流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院校只有不到500家,物流管理专业人数在校生总数不超过100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但在就业市场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却面临诸多就业困境,理论与实践脱节、理想与现实脱节、岗位与需求脱节等情况较为常见[1]。从根本上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中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业务的要求不尽相同,为此,从校企联合出发,研究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式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校企合作实际上就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这两者之间的合作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协作共赢关系。历史经验表明,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处于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当中,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是持续推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日千里,有学者认为21世纪是物流行业的世纪,物流行业将成为这一时展最快、最有前途的行业,物流专业人才是12类最为紧缺的人才之一。现实情况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与过剩同时存在,这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当前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质量不高,特别是具有实践经验,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相对来说还比较少。许多高校还热衷于培养初级层面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雷同、培养手段单一的情况较为普遍。许多物流企业缺乏高层次应用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初级层面的理论型物流人才却显得较为过剩。高校没有较好地培养当代物流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培养了掌握较多理论知识却不被企业认可的物流人才,由此形成的人才培养怪圈阻碍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为此,校企联合培养成为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已经显示出高校与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中的错位与迷失。长此以往,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功能将明显弱化,企业缓解就业压力的功能也将丧失。在这一现实情况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在其他专业中已经有明显成功的案例和典范,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必然或者必须从这一角度出发去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二、校企联合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要推动校企联合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对这一人才培养体系有基本的认知,特别是对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准确定位。

首先,确定培养理念。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必须围绕知识传授进一步加强对现代物流创新与实践精神的引导。近年来,许多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意识到当代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习能力,还应该包括待人接物、应对复杂局势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才是完整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推动学生自身的进步[2]。

其次,强化师资队伍。具有相应从业经历、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驱动要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对现代物流发展具有深刻认识,能够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贯彻到教学过程中来。为此,高校应根据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来设置教师岗位,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符合市场需要、学生认可的专任教师,拓展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不断优化专任教师的知识层次,增强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认知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第三,创新课程体系。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必然要以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课程设置要考虑到物流专业的特点,从专业发展和企业需要出发,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合理配置基础上的课程体系创新与变革。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物流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实践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的合理提升。

最后,变革教学方式。由于物流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的教学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专任教师应该从专业需要出发,精心研究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运用启发、创新、引导、研讨、归纳、发散等创新教学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目标开展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教学;积极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宽度与广度,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的深层次认识,拓宽国际化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的活跃程度。特别是要通过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善,加强师生双向教学交流的程度。

三、变革校企联合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变革势在必行。一些高校在对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调查过程中发现,专任教师迫切希望与企业联合教学,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企业在普遍希望高校实行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特别欢迎教师、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对推动校企联合培养积极性较高[4]。为此,高校与企业应该也能够实现多种形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双赢局面。

首先,开展校企物流实验室共建活动。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不同于一般的基础性专业,该专业社会需求极为迫切,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现代物流发展也极快。如果缺少企业的配合,人才培养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此许多高校目前都在努力建设物流专业模拟实验室,还原企业经营与物流运作过程。但是物流专业知识由于涉及许多大型物流设备与设施,完全由高校自身开展建设困难较大,而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形式能较好解决这一问题,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如仓库、物流运输带等设备可以直接用来进行实验。高校则可以将有限的建设资金用于购买相应软件,或者与企业签定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安排教师到校企联合实验室挂职,学生到校企联合实验室进行岗前实习,高校和企业都能够由此节约成本,提高效益;而教师和学生则能够从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的有效应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水平[5]。

其次,拓展物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联合中可以努力寻找更多的校外企业作为高校的实习实训基地,由教师带队,在不同学年或者学期安排学生到不同企业基地实地参观。 当然,在进入基地之前,要求学生对相关物流业务比较熟悉和清楚,对相应理论知识应具有一定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基地之后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以及不同物流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加强自我学习的紧迫感。

第三,将企业请进来或将教师送出去。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与社会、企业需要保持同步,高校除了要对学科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外还应积极将企业请到高校来。也就是说除了要推动教师、学生到企业实习,还应将企业领导者、管理者或者一线工作人员请到高校来进行各种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和讲座。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方便了解当前企业所急需的知识,还能了解企业对岗位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到高校来讲座,与教师、学生直接面对面交流也能够了解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理论层面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组织变革和再造。另一方面,作为提高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还应加强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也就是说,可以将专业的骨干教师送入企业挂职锻炼一段时间,教师在企业工作期间,通过项目合作、对企业培训、企业调研、企业讲座等方式深入企业了解专业知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对实践性要求极高,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往往自身对理论认识不够深刻,也就更无法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有意识地让教师多参与社会、企业的物流活动,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炼,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有效地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永茂.物流管理专业创新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9,(7).

[2]黄宁.物流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2).

[3]倪玲霖.物流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物流技术,2008,(4).

[4]黄肇等.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8).

[5]杨文斌.校企联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J].中国高校科技,2013,(4).

上一篇:港口物流设备配置方案的多目标决策及优选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领导力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