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和运用现代社会治理规律

时间:2022-06-15 04:07:54

掌握和运用现代社会治理规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月18日,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就这一总目标特别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全面深刻阐述。这不仅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再动员,同时也提出了掌握和运用现代中国社会治理规律的重大历史任务。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国家治理或者说社会治理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在一般意义上说,传统社会治理与现代社会治理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主要表现为一种以人治为主的自上而下的政治统治,后者则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开放多元的治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为主导。对中国而言,这种转变经过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三大标志性事件,逐步得到巩固确立,并以中国方式揭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普遍内涵,即国家治理方式的选择看似无数个人意志反复博弈的结果,其实背后都隐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某种客观必然性;现代社会中,这种必然性以市场经济和多元社会为基础,并通过它们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不同背景下治理本身的特殊逻辑。简言之,国家治理现代化或者说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共同体主动、熟练和成功运用现代社会治理规律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开启了现代中国社会探索国家治理规律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不会偏离人类治理文明的大道,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把式和中国味道,因为体现现代社会治理规律的三大关系,即国家与社会或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依然是当下中国推进治理现代化需要求解的重大战略课题。也就是说,现代中国社会治理只有顺势而为、应时而动,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激发和依靠多元社会的创造活力,真正厘清各种公共权力的合理边界,才能够最终达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基本实现了从革命到革命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单一到开放多元的转变,随之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步伐。但是,这个转变还没有完成,还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尤其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观念的现代化和人之行为规则的现代化。党的十提出了加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深刻把握了党治国理政的关键环节,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势必产生重要引领作用。

与此相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呼唤大批具有坚定信念和现代意识的政治人才。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实现治理现代化,必须造就成千上万的治国良才。抗日战争时期,同志在论述党的干部政策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1991年,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人才问题时谆谆告诫:“人才难得啊”,“一个人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2013年6月,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党关于干部人才极端重要性的这些论述,无疑为中国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思想理论指南。

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我国存续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遗毒,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只要我们坚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中国智慧必将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丰美硕果!

上一篇:上市前夜“村里”人在做什么 下一篇:“资深代表”履职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