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归纳 掌握规律

时间:2022-07-30 12:07:06

文言文的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难关。如何突破阅读中的难关,迅速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这就需要掌握一种省时、简易、科学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举一反三。前人培养阅读古文能力的方法是熟读成诵,在熟读成诵中加深理解,做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多读多背的方法 ,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语言的感性知识。除此外,还可以有哪些方法?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学生阅读古文的难点。

学生学习古文的难点是什么?在语音、语汇、语法各方面都会遇到困难,因为从古到今,语音、语汇、语法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其中主要的困难是词汇。原因有二:一是词汇数量多。汉字数量多,组成的词就更可观了。掌握词义,不能像语法一样类推,如主语在谓语前面,宾语在谓语后面等,词义只能从音、形、意几方面逐个去记忆。二是词义变化大。从古到今,词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大。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今词汇之间,不断更易,千差万别,再加上一些通假字、古今字、繁简字,使得词汇成了阅读古文的主要障碍,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文言词汇中,实词又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众所周知,阅读的基础是理解词义,实词是构成语句的主要材料。在文言文学习当中,对实词不了解或理解不清,即使有虚词和句法方面的知识,也会阻碍对句意的理解。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抓住了文言实词,就是抓住了重点、难点和关键。怎样突破这个难点?

一、根据不同语言现象,选用恰当方法,准确理解词意

1.一词多义――掌握本义,举一反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俯拾皆是。如简单的一个“本”字,却有多种意思。“父母者,人之本也”的“本”是“根本”的意思。“本末倒置”的“本”是指“草木的根”。“今背本而趋末”的“本”指“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是“本来的”的意思。“今存其本不忍废”的“本”是“底本、稿本”的意思。“用芽者自从本说”的“本”是代词“这、此”的意思。“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的“本”是量词“册”的意思。“臣本布衣”的“本”是“原来(是)、本来(是)”的意思。“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是“推究、考察”的意思。

要掌握这些词义,首先要抓住词的本义,纲举才能目张,掌握了本义,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贯通其他大部分词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掌握了这个本义,其他的意思如“根本”“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本来的”“底本、稿本”等意思就容易理解了。更何况,这些词义大部分是从本义中引申出来的,词义之间有关联,记住了本义,就容易掌握其他意思。其次是要记住常用义。有些文言实词,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很多,仅仅记住本义还不够,还要记住其常用义,如“本”的常用义有“根本、根本的”“基础的”等,至于代词和量词的意思就容易记忆了。第三,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一词多义的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都是确定的,意义是单一的,因此,结合上下文,并参照古人的语言习惯,理解词义还是不会太困难的。

2.一义多词――分辨差别,比较概括

文言文中,一义多词现象,屡见不鲜。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这是古代实词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显示了古代实词的丰富性。如,表达睡觉这个概念,有“寝”“卧”“眠”“寐”“睡”等词,每个词的意思都和睡觉有关,但互相之间有区别。“寝”是躺在床上睡;“卧”是倚着矮桌子睡;“眠”是闭上眼睛,没有睡着;“寐”是闭上眼睛睡着了。古人说“眠而不寐”就是闭着眼睛但没有睡着。“睡”是坐在那里睡着了,与“寝”不同。掌握一义多词的方法,除了查字典以外,一是要结合上下文,认真思考弄清楚词义;二是要仔细分辨词义间的细微差别,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进行比较概括,掌握词义的区别和用法。

3.通假字――了解本字,注意积累

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是阅读文言文的另一个难点。学生常因为看不出句子中的通假字而把句义解错。如《孟子・梁惠王上》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二字不可解,必须知道“颁”是“斑”的借字,才能懂得“颁白”就是“斑白”,头发花白的意思。又如《报任安书》中“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之义;“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剃光之义。理解通假字,应了解所通之字的本字。一般来说,本字与通假字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如“反――返、被――披、指――旨、内――纳、常――长、见――现、离――罹、责――债、不――否、奉――捧、孰――熟”等,记住了本字与通假字,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地准确地理解词义。

对于有些通假字,如果从字义上解释不通的话,不妨从字音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正如戴震在《转语二十章序》中说:“疑于义者,以声求之。” 如《曹刿论战》:“齐师败绩。”“败绩”注解是“大败”。 “绩”有两个意思,一是“缉线,把麻搓成绳或线”,二是“成绩、功绩”。为什么“败绩”是“大败”?如果从字面看,怎么也解释不出大败的意思。如果知道“绩”和“迹”同音,“绩”通“迹”就可以理解了。“迹”就是车迹,车辙。古代战争是车战,战车被打翻,车辙就坏了,车迹就乱了,这是打败仗的迹象。《曹刿论战》中曹刿下车视其辙,见“其辙乱”,这才判定齐军确实是打败了。可以说,“辙乱”就是“败绩”。如果仅从字面理解,就会理解错误。

学习通假字,除了搞清楚本字和通假字的关系之外,平时还要注意积累。

4.古今异义字――对应比较,区别词义

对古今异义字,不能字字拘泥于本字本义的分析,否则就会发生望文生义的错误;更要防止以今义去释古义。如古时很少用复音词,《曹刿论战》中的“可以一战。”“可”就是“可以”,“以”是“凭借”的意思。“可以一战”即“可以凭借(这些条件)打一仗。”《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玉有瑕,请指示王”,“指示”的意思是“指给……看”,不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廉颇……宣言曰:吾见相如必辱之。”“宣言”的古义是“扬言,到处说”,今义是“表明立场观点的文告”。《屈原列传》中“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的“明年”是指第二年,而不是今年的下一年。我们现在说“睡觉”,在古时则是睡醒的意思。白居易《长恨歌》中“云髻半偏新睡觉”中的“睡觉”,“觉”是“醒来”,“新睡觉”是指刚刚睡醒。又如“泪”和“涕”,初学文言文者往往将意思搞错。上古没有“泪”字,用“涕”来表示。《诗经》“涕零如雨”,意思是眼泪流下来像雨一样。今天鼻涕的意思,古时用“泗”表示。《诗经》“涕泗滂沱”是说眼泪和鼻涕一起流下来。

掌握古今异义字,运用对应比较是个好方法。同一个词,将其古义和今义一一列出,明确其差异点,通过比较区别词义,通过比较加深印象,通过比较最终掌握古今异义字。

二、做好文言实词的归纳、整理工作

对所学的文言实词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它可以让学生把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这是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古代对山水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学了一批游记后,可引导学生对此加以归纳整理。如对山的称呼:连绵不断的叫岭,高耸巍峨的叫峰,山顶圆平的叫峦,高而险峻的叫岩,形似屏障的叫嶂;巅指山顶,陬指山角等。对水的称呼:水深为渊,急流为湍,两山相夹的叫涧,水小曲折的叫溪,涯指水边,汀是水边平地,渚是水中小洲等。又如,表示短时间的词有:俄、俄而、已、已而、顷、有顷、既、既而、有间、须臾、片刻、瞬间等。人死了有不同的说法:逝世、物故、归天、千古、不祥、不讳、晏驾、驾崩、千秋、薨、捐馆舍、填沟壑等。自称的谦辞有孤、寡人、不谷、卑职、鄙人、不才、小人、愚、臣、晚、仆、妾等。对称的谦辞有陛下、君王、阁下、足下、君、卿、公、子、先生等。经过归纳整理,可以把杂乱纷繁的词系统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对于那些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而又有区别的词,归纳整理时要着重辨异。如“疾”,今义为病,古义尚有迅速、痛恨、严厉之义;即作病义解,也与现代汉语有别,古代轻病叫疾,重病叫病。“劝”,今义是劝告,古义是勉励、鼓励。“假”,今义是真假的假,放假的假,古义是借、凭借。“信”,古人写信不说写信而说修书,当时的信叫书,带信人才叫信。“牺牲”,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古义则指为了祭祀而宰杀的牲畜。

文言实词的整理归纳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习惯,这种习惯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是朝夕之事,它涉及到其他许多因素,如阅读量、阅读方法、复习练习等,以上所述,只是一个方面。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在教学实践中多探索,多总结经验,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策略 下一篇: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方式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