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规律,精准打击

时间:2022-09-05 08:47:17

2012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秉承新高考的特点,以“鲜活见长”,学术味和时代气息浓厚,而非选择题更是突出时代感,重在考查运用历史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科学分析命题规律、评分和答题规律,拓展思维,做到精准打击,对于提升非选择题的解题和备考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把握命题规律,抢占制高点

1. 历史概念大热门。

历史概念是最基本元素,为历年考查不容忽视的要点,今年更是大热门。例如第38题考查“传统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第39题更是前所未有的以历史概念为主题,考查科举制度、格物致知、格致、赛因斯、民主、经济、中学等概念。

考查历史概念的方式主要考查它的内涵(背景、含义、特点等)和外延(影响、意义、比较、变化等),不是简单考查“是什么”,重在考查“为什么”、“怎么办”及与相似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等。

在备考中,重要历史概念要吃透,例如高频出现的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资产阶级代议制、冷战、剧变、多极化;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福利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全球化;百家争鸣、三教合一、理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新)三民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2. 时代背景最关键。

随着新高考的不断发展,考查历史过程的非选择题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重点考查历史背景、历史原因、历史目的、历史条件(可能性与必要性)等。

今年非选择题考查历史原因(背景)高达34分,远超去年的11分,创历史新高。

对历史背景的考查要求对阶段特征的掌握,理解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多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去考虑,综合顾及国内外因素。

由于新课程编排上的特点,考生对历史时间及相关特征很不熟悉,所以在新高考中,熟悉阶段特征是最关键的一环。在备考中,可以改变备考的惯性思维,从复习通史开始,掌握突出时间发展顺序的通史,对阶段特征达到信手拈来,再进行专题加模块复习,在时间线索的指引下复习的效率更高。

3. 逻辑推理更重要。

2012年广东高考考试说明(历史)明确指出,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要求能对历史事物作出合理的逻辑推理。

例如,今年第38题的“简要说明其(手工业)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2010年第39题说明“工业革命与自由贸易的关系”,都旨在考查历史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备考中,必须提高对历史事物的阐释能力,注意历史事物之间的综合比较,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例如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近代自然科学与启蒙运动的关系、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关系、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罗斯福新政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关系等。

考查逻辑思维还有类似“启示类”、“理解类”的题目,例如2011年考查对历史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理解。

4. 时代气息味更浓。

新材料、新情景始终是新高考命题的大趋势,与时代同进,继去年把研究性学习列入考试主题后,“潮”起来成为今年的亮点,例如第39题考查“粉丝”的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以今连古,古今结合。

历史服务现实,历史紧跟时展是历史研究的发展趋势,“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做法已经过去,引入新史学观、新考古成果、新研究成果、鲜活的生活史料等成为命题材料的主渠道。

在备考中,要把近三年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摘录提供平时阅读,或命制相关试题供学生完成,提供给学生的内容要保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不能断章取义,造成误解。

二、分析评分和答题规律,力求精准打击

1. 非标准答案,发挥空间大。

以史实为依据,采意给分仍然是高考评卷的重要原则,基本没有标准答案,考生有话可写,言之合理可给分,这既顾及由于版本不同带来的不同表述,又兼顾考生的拓展性阅读。例如第38题第(1)问,答案是“新航路开辟”,与之相似的表述有“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等。第(2)问中的“旧工业”可以写与“手工”相关的大量词语,例如“家庭手工业”“手工业”“手工纺织业”等。第39题第(1)问“‘格物致知’的目的”,答案是“究天理”,与之相似的表述有“获得天理”“求理”“理是万物的本原”等。

在备考中,多方面去理解历史事物的相关表述,避免因不同角度的材料而导致难以理解。

2. 重视大背景和概括性的论述。

考生答题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完全依靠材料,不考虑史实;二是完全脱离材料,全部堆砌教材内容。以第38题第(1)问为例,从材料上看,有两个信息点:“16世纪西班牙胡椒”、“17世纪,海外的美味,荷兰人的功劳”。但往往容易忽视大背景(新航路开辟)的论述,该小问主要得分点是“新航路开辟”(4分),因为这一切的变化都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引起的,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又如2011年的第38题,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的思想潮流。单从材料上得出的答案是“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生活”,而概括性的论述是“反映人文主义思潮”却是得分的重点所在。

所以在备考中,要加强大背景下的历史事实的整理与熟悉,答题先从大背景再到小背景;掌握从现象到一般的概括性论述,既有现象又有本质的论述。

3. 避免貌似相同,差之千里的表述。

由于对历史事物的一知半解,考生往往把貌似相同,但实质上差之千里的内容写下来,既不合理,又不科学,导致得分不高。例如第38题第(2)问的“旧工业”,与之差别较大的有“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民族工业”“官僚资本”“洋务企业”“外国资本”“蒸汽工业”等,都是影响得分的。

另外,答案不完整或只罗列史实也会影响得分,例如第38题第(3)问第一个问题,分析中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状况时,只列出“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有制占主导”等表述是影响得分的。

上一篇:“352”有效教学模式下《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下一篇:底气,高考佳作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