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

时间:2022-06-15 02:01:15

浅析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

摘要:文章在简述农民种粮积极性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种粮收益、种粮成本、种粮风险、惠粮政策、配套制度,进而提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在高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持粮食稳定增产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于粮食增产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尽力提供服务,目的就是让农民愿意种粮,愿意投入。中央财政对农民的补贴一涨再涨,最低收购价一提再提,可依旧有人在“双改单”,依旧不愿多种粮,这一现象引发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

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现状

近几年,国家对“三农”优惠和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改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还不是很高:弃农经商、半农半工、专业农民老龄化趋势依旧存在。传统中常说的安居乐业中“乐业”这个词,在农村已失去了意义,农民出现了应付性耕种、种粮积极性不高的趋势。

据湘潭市一项抽样调查显示,近200户农户中,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35岁以下2人,40岁以下5人,而50岁以上的占了61%。83%的被访者表示,种粮仅仅是为了解决口粮问题,在家务农的村民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职农户了,他们40%的时间务农,60%的时间也选择了在湘潭市周边打工。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再小些的都还在读书,仅在假期的时候会回家帮帮忙,但这一部分在今后的发展中大部分会选择脱离土地,将造成务农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从数量上来看,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青壮年大都选择到发达地区务工,留在村里的人口大多为老、弱、病、残、幼等,劳动能力不强,导致如今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许多农村粮田抛荒。从质量上来看,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随着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种粮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然而相当部分的人才在学成后却不愿意再回到农村,而老农受教育程度不高,运用科技知识能力欠缺,学习新的知识又显得力不从心。综上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在质和量上的极度匮乏显示出农民种粮积极性严重不足。

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

(一)种粮收益

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农民收入,只有农民的富裕,才是稳定产粮的好方法。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以“惠农、强农”为特征、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农业政策,扭转粮食产量下滑和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的局面,连续7年实现粮食稳定增产与农民持续增收。但是近几年,农民种粮收入的增长缓慢,激励农民安心种粮的动力严重不足。

(二)种粮成本

种粮成本既包括生产粮食的直接成本又包括生产粮食的机会成本。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农资成本、土地成本、用工成本等。据调查显示,未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成本将继续呈现上升趋势,原因如下:一是化肥费、机械作业费等将越来越成为粮食成本上涨的主要因素。二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步伐的加快,用工价格将继续增加。三是随着土地流转进一步加速,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种植粮食的土地成本将继续上涨。种粮成本的快速上涨将直接进一步降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在发生变化,人们对一些除粮食之外的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直接导致这些农产品的收益大幅增加;此外,近些年“务工热”的现象越来越多,同外出务工相比,种粮的比较收益十分低,种粮劳动力以老弱妇幼为主,借以降低种粮机会成本,有的农民甚至直接选择抛荒。过高的种粮成本严重抑制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种粮风险

种粮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自然风险。粮食种植长期以来都是靠天吃饭,粮农面对的自然风险不可小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环境破坏日益加剧,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显示:2011年洪涝灾害已造成27个省区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598千公顷,成灾面积达1159千公顷。自古以来,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比较弱,部分农田变成“望天田”,很大程度是“靠天收”,投入多产出少且不稳定,打击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市场风险。首先,市场风险表现在粮价频繁大幅的波动上。粮食作为商品,具有消费价格弹性大于供给价格弹性的特征。因此,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而粮食期货等金融工具对于大多数小农并不真正适合。其次,市场风险还表现在农资价格强势和粮价弱势上。农资供销市场化使其对市场反映较为灵敏,而农民缺乏博弈市场的观念和本领在市场上是弱势群体,这就导致分散的粮农并不足以同集中的农资厂商博弈,常常出现农资价格上涨吞噬粮食利润的现象。粮农需要以自身之力对抗市场风险,其种粮积极性自然难以提高。

(四)惠粮政策

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扶持粮食生产,一方面,在流通环节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不但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还实行了农民种粮补贴政策。在生产资料价格节节攀升的时候,中央和各级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粮食补贴政策,可以说是给广大的种粮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五)配套制度

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但农业发展到今天,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集约化。其次,土地流转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实际出发,坚持自愿、依法、规范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进而能将耕地转包给种田能手或种粮大户耕种,发挥耕地在规模经营上的优势,提高农村耕地的种植效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最后,农民进行粮食生产,需要有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做保障,其中水利设施建设至关重要。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于粮食的生产来说,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是重点、是关键。加强农村道路、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较高的农业生产率又会给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从而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增加。

上一篇:浅谈化解乡村债务的对策措施 下一篇:马术:最“贵”的奥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