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经营独立性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15 12:37:17

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经营独立性问题研究

[摘 要] 本文结合实际数据对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分析,通过新的视角就我国政策性担保行业经营独立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及建议。

[关键词] 信用担保机构 中小企业融资 独立性

一、引言

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资金链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及时的为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再一次成为让人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各地大量信用担保机构不断成立,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分担的作用,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信用担保机构在日常的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二、信用担保机构经营状况

截止2008年12月,成都市各类注册担保机构150余户(包括从事个人消费贷款担保机构),其中在中小企业局备案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机构36户 ,备案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总计35亿元,政策性担保机构25户,注册资本20.3亿元;民营担保机构11户,注册资本14.7亿元。全市担保机构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投入资金占全市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近60%。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及以上信用担保机构13家,注册资本5000万~1亿3家,注册资本2000万~5000万7家,1000万以下担保机构13家。

2008年各类担保机构完成在保余额超过130亿元,同比增加30余亿元,在保客户3208户,新增户数646户,在保客户增加销售收入超过180亿元,新增入库税金超过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5万以上。2008年政策性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额占成都市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总额80%以上,充分体现了政府资金在担保行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扣除专项担保(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担保)后,2008年期末在保余额89.94亿元,为2648户企业提供800万及以下担保贷款,占担保企业户数83%,担保余额61.97亿元,户均担保贷款234万元。

三、信用担保机构经营独立性所面临的问题

担保机构作为金融服务机构,经营风险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担保机构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尤为重要,这直接影响担保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但事实上各地政府采用出资、控股、参股和补贴等手段扶持担保机构的同时,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对担保机构日常经营的干预,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将政府干预分为:

1.担保机构经营目标干预

作为地方政府出资、控股、参股和扶持的担保机构,理所当然的承担着扶持当地中小企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但地方政府往往忽视担保行业自身特点对担保机构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要求。

(1)地方政府对担保机构客户产业结构的要求

地方政府一般制定了能适应当地特点的产业发展规划或重点扶持产业,为配合相关产业发展往往要求政策性担保机构为该类产业有倾向的提供大量担保贷款支持。但行业内大多数中小企业同质性严重,缺乏创新能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面临宏观经济或行业危机时的生存能力更为脆弱,这严重违背了金融行业的风险分散原则,担保机构所承担的风险未得到有效分散,容易造成担保机构、合作商业银行的巨大损失。

(2)地方政府对担保机构业务结构的要求

地方政府出于一些原因对政策性担保机构业务提出结构性要求,要求担保机构所开展业务中政策性业务必须占到一定比例。政策性业务往往具有低门槛、低费率 的特点,过大的不合理的政策性业务比例使盈利能力较弱的担保机构持续经营更为困难,有损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存在着使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异化为财政信用担保,进而丧失其独立性和存在价值(人行潍坊课题组,2003)。经调查很大一部分政策性担保机构政策性业务超过业务总量的50%,有些甚至超过70%以上,一旦政策性贷款合作银行相关政策变化,这些担保机构的生存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3)地方政府对担保机构经营目标的要求

担保机构成立初期3年是担保企业形成自身风险识别意识、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时期,随着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经营稳健的担保机构业务规模将迅速扩大发展(袁象等,2008)。为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政府近两年成立了大量政策性担保机构同时,却往往忽视担保机构自身发展规律和成立初期专业人员缺乏的现状,要求其完成超出当前能力许可的担保贷款额。迫于压力,担保机构人员在开展担保业务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企业调查不细、风险识别评估不充分、风险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增加了担保机构所面临的风险。

2.担保业务操作干预

由于政策性担保机构政府出资为主的特点,在日常经营中各级政府官员对担保机构业务干预问题十分突出,大型政策性担保机构依靠较为健全管理体制尚能从一定程度做到业务开展的独立性,区县级的中小政策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则很难不受政府官员的影响。客户推荐、企业调查、项目审批以及保后管理等各个阶段都要不断的面对关系户、长官意志等问题。使担保机构业务人员及风控人员丧失了风险识别及管理的独立性,大大提高了担保机构所承受的风险水平。

3.担保机构人事干预

政策性担保机构管理层主要从政府调任,业务人员也大多来自政府国资、财政、税务、经济等相关部门,其人事关系往往仍属相关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出于自身利益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顾虑较多,影响其决策的独立性。

4.担保机构财务干预

担保机构对自有资金要求较高,同时也常出现大量闲置资金留于账面的情况,一些政策性担保机构,特别区县担保机构,会出现出资政府资本金未足额交付或资金挪用现象。在样本中25家政策性担保机构中,有3家存在实缴资本不足的现象 ,占到样本总数的12%,不足金额共计11650万元,占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总额5.74%。直接影响担保机构评级,阻碍了担保机构与银行间担保贷款业务的全面开展。

四、结论

基于我国企业融资现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贷款仍将是主要途径,近年来虽然担保贷款业务有诸如引入风险投资的“浙江模式”和“桥隧模式”,但受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及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实力较弱的制约,未来传统担保贷款方式仍将是解决融资问题的主要手段。而民营资本受制于担保行业的低收益水平,仍然提倡和鼓励政府在担保行业起主导作用,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各级政府应适当改变原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考核标准,不应过分看重贷款发放量、担保贷款余额作为考核政策性担保机构,而应将贷款企业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就业增长率、税收贡献增长率等指标以企业增长指数形式纳入考核当中,使资金真正发挥功效,帮助有潜力的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促进企业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在日常经营中出于风险控制、贷款企业增长指数的要求,将合理调整客户中低风险低增长的成熟企业和高风险高增长的成长企业比例。

其次,政策性担保机构 普遍存在因不能取得银行认可、缺乏相关专业人员等原因未开展业务的情况,造成政府资金闲置。应将该类资金交由优质、大型政策性担保机构托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出资地方财政担保业务开展,地方政府成立办事处经调查后向托管担保机构推荐企业,由大型政策担保机构完成最后审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彭江波:《以互助联保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金融研究》,2008.02

[2]巴劲松:《从“浙江模式”的经验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的建立》.《上海金融》,2007.08.

[3]晏露蓉等:《创建合理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研究》.《金融研究》,2007.10

[4]林 平 袁中红:《信用担保机构研究》.《金融研究》,2005.02

[5]林毅夫 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01

上一篇:杭州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创业板市场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