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数学课的“预习”

时间:2022-06-15 12:35:59

浅论小学数学课的“预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69-01《新课标》中描述:"有效地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的现代课堂中都是这样去努力地,都希望能营造出一种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前几日,我上了一堂《圆柱的体积》的常态课,分管数学的领导和我们学校聘请的专家来听了之后,引发了我们的又一场大讨论,我也觉得有必要抛出这个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在这节课中,我考虑到了多个方面的因素,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去尝试,就是让学生们自主预习,并且把预习的内容先自行的整理出来,然后再在课上讨论之后自行探索并独立解决。随后的课堂中,孩子们精心的准备好了,上课的时候也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整堂课下来之后,孩子们也能够较好的把握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及计算方法和要领,在我个人以为,这就算一堂比较自我满意的课了。但是大家在教研的时候专家的第一句话就把我问懵了:"你觉不觉的这堂课少了点什么?"我分析后答道,这节课我是完全按照最新的《课标》精神,充分的放手给了学生,而且学生们的回答从开课到最后都很精彩啊,没有觉得哪个地方不合适啊。专家最后给我点出,这节课缺少了孩子们思考的空间。这句话让我如遭雷击,我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了预习,但是却没想到过这一点,是啊,预习固然有预习的好处,但是孩子们的这种空间观念的行程却被极大地压缩了,而且因为预习了,所以很多东西都不再需要思考了,直接又现成的图形啊。想通了这一点我不得不承认,这节课的预习可能真的是一大败笔。专家老师又给我分析到,数学课的预习本身可能并没有错,但是这节课不适合预习,因为图形教学中过多的预习会影响孩子们的思考空间,让孩子们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想要的答案。我想了想,是这么回事啊。

那数学课该怎么对待预习的问题。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认为杰出中学生应具有14种能力,其中最首要的一种能力就是:课前预习能力。有的人认为:预习可以提高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所以要通过预习,让学生充分准备,从而让学生能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时能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从而节约时间重点讲解疑难及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会生存》一书作者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 的人。"教会学生学习"比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信息时代,许多知识都无法靠老师来教会,而是靠自己领悟,所以从小培养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就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从以上种种问题来说,好像数学课真的离不开预习。预习是数学的重要学习手段之一。既然预习那么好,那我之前上的那节课又该如何解释?这不是明显的一个不适合预习的例子吗?于是我们本校的数学教研组中就着这个问题也开展了讨论。

先来看预习会带来的弊端。首先第一条就是会导致学生们偷懒,真正会学习的孩子也一定会预习,他们知道要提前学习一些内容,要知道体现学习了之后起点就会高,而且也能提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问题供大家思考,但是其中很多学生却不这样做,虽然预习,但只是为了更快的去记住或者去了解,从而失去了预习原有的价值,而且这一点我们老师还真的没有办法落实,只能通过一些其他手段来检验,你总不能跑到孩子家中盯着他预习吧。

其次,预习之后再学习的过程,犹如嚼别人嚼过的馍,索然无味,因为已经知道了答案,所以也就会失去思考的激情,也就感受不到数学学习过程中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数学课容易让人觉得毫无生机。这种炒冷饭似的课堂时间长了,孩子们甚至会厌恶。预习过后,孩子们也往往会直达目的地,教师所有的问题可能每个孩子都能给你答出最标准的答案,这样我们还能出现新问题吗?没有数学问题的产生,也就没有发展,这样的课堂好像在表演一样,失去了激情。

最重要的是预习过后,会严重的阻碍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他们预习了就知道了结果,从而会淡化学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真的很重要,我们数学课为的不是孩子们能考出多少个满分,为的也不是让孩子们各个都是做题英雄,而是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锻炼思维,更好地把自己的思维打开,展开丰富的想象。一旦被束缚,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不会再愿意去亲自动手获取知识了,没有了那种劲头,也就会慢慢地导致厌学。

那么,数学课到底该不该预习,如果应该预习又该怎样预习呢?网上很多人的观点我也浏览了,大多数人的想法也都是矛盾的,有的认为必须预习,有的认为没必要。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数学课中的预习不同于其他学科,是应该具体课题具体分析的,不仅要结合课题,还要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

首先,有的数学课真的需要预习。比如青教版三年级学习认识时间那一课,如果没有生活经验,那么教师的讲解将会让多数孩子陷入迷茫。而有的课堂,比如我讲解的《圆柱的体积》这类图形测量课,真不适合提前预习,因为预习之后,孩子们100%都知道把圆柱怎么转化成长方体,就不会再去想其他办法了,尤其是利用了老师的学具后更是这样。这一课如果直接抛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去想,说不定孩子们还真的会异想天开,想出更美妙的方法。

除了考虑课型,还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学生们的基础,有的孩子不预习也能理解课堂中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有的孩子预习了还是一无所知。尤其现在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多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们报了这个班那个班。很多孩子可以说刚上六年级的时候,这本书他们都已经提前学完了(我们班这样的学生不再少数)。如果大家都不去提前了解,那么我们的课堂还有一种神秘感,大家都已经会了的东西再去讲解,还是那个味道吗?针对于这样的情况,预习和不预习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这都是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去分析的具体问题。孩子们会了,我们教师还要做些什么,怎么才能更好地吸引孩子同时还得照顾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们。

所以我认为,数学课到底预不预习,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而是综合了多种情况的一个复杂的结合体。要想上好数学课,咱们先得真正的钻研好每一课,搞清楚这节课是否适合孩子们预习,如果适合,那么就可以大胆的放手,把课堂交给孩子,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自学、交流和探讨。如果不适合,那就一定要保持好神秘感,让孩子们在上完课后还能保持一种期待,这才是数学课上的恰到好处吧。作为一名教师,你还要充分的了解你的学生,他们是否提前学习过了,有多少人基础还很薄弱,还有多少孩子存在其他的情况,备好学生,才能真正的上好课。我们也不能吃老本,一定要想更多的法子刺激孩子们多思考,虽然考试的结果中可能看不到咱们努力地过程,但是我们要为每个孩子们负责,我们要为每个孩子思维的发展负责。我的课堂理念就是"让每个孩子爱上数学",我想,数学课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吧。

上一篇:例谈寓德育教育于化学教育之中 下一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