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亲子关系:从折磨到“驯养”

时间:2022-06-15 12:05:21

我们的亲子关系:从折磨到“驯养”

所有父母能犯的错误我都犯过,那时,虽然我的态度兢兢业业,但是孩子眼里发出的不是被爱的光芒,而是被摧残过的黑暗。我现在的教育方法就是在我的错误里面生长出来的,是我一步步反思出来的。

我曾是位糟糕的母亲,因不懂儿童的世界,不懂教育,因而与学校的老师一起对儿子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折磨。我想,我与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是爱我的儿子的,我心中并不是没有作为母亲的柔情,但是我的柔情是以一种钢铁一样的形式显示出来的。

折磨儿子

――钢铁包裹的柔情他不懂

那时儿子写作业我总坐在旁边盯着,可越盯毛病越多:书包杂乱无章,本子没一个是好的,考试成绩老是全班倒数第一。有时候,老师会派学生把我儿子送回家,说不让他上学了。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把儿子折磨一通。

有一次,我和先生一气之下,便对儿子说不让他上学了,以后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去。我俩想着他应该害怕才对,因为我们认为已经把事情的利害关系、前因后果都向他讲明白了。

第一天他在家里看电视,看完电视就看闲书,过得十分自在。第二天仍在看电视。到中午我将书和天线全都收了起来,晚上回来看见他满院子找蚂蚁玩。我说这样不行,得再想办法。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熟人开的小饭馆,让儿子去“打工”。

待他打了一天工,我去接时就见他系着花围裙坐在一只小板凳上剥葱。回家路上他说剥了36根葱,还有一根没有剥完妈妈就来接了,要是再有一会儿就能把那根葱剥完了。我的心全凉了,难道他真的要一辈子剥葱吗?

还得另想办法。我把儿子领到捡垃圾的人住的破屋里,指着臭气冲天的院子说,要把他送到这里当学徒,吃住全在这里,从此以后,就当个捡垃圾的吧,反正也不愿读书。

儿子一副很愁的样子,却问:捡垃圾是走着去还是坐车去?还问:能不能带上自己的被子?我俩一听,差一点没晕过去!

现在我才明白,这就是孩子呀。这样的年龄他是听不进道理的,因为他不会把“现在”与“将来”联系起来考虑。他没有这种体验。没有体验,道理就不会变成经验。

在对待儿子的问题上,先生的做法更为过分,动辄打骂。现在想起来他的打骂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折磨,比如他让儿子自己把屁股露出来,然后用苍蝇拍子打得又红又肿。所以儿子对他一点感情也没有,他出差多少天也不想他,还在作文里面骂他“这个人品质不好!”

直到有一次先生到外地调查案件好多天没回过家,我带着儿子去看他,发现他对儿子的态度完全变了,变得温和了,关爱了。在我的记忆当中,他第一次跟儿子开起了玩笑,并且闹到了一起,还在地上爬来爬去地让儿子当马骑,用椅子推着儿子满地跑,两个人第一次玩得嘎嘎直笑。回来后,儿子第一次说想爸爸了。

我很奇怪,一问才知道,他接触了一个当时轰动全国的特大袭警案,他发现,案中的罪犯之所以沦为罪犯,几乎全与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有关。他说,这案件背后的东西要比表面更令人震惊……

驯养”儿子――带他穿越精神的时空隧道

这个案子对我和先生影响非常巨大,它使我们对于孩子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那时,我们也正好接触到了蒙特梭利教育,开始接触儿童心理学、儿童成长规律,认识到儿子心灵受伤太深,得彻底治疗了。于是当机立断,决定让他休学一年,调整好了再上学。

具体怎样做呢?就是让他返回童年。因为我们是从三岁开始折磨他的,所以就让他返回到那个时期。这就像穿越了精神的时空隧道,到达他开始受伤的那个起点。然后,一步步回到现在的年龄。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其实并不难做到。只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爱、自由、宽松的环境。

有位搞蒙式教育的朋友提醒我:受过伤害的孩子如果重新得到爱与自由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胡闹期,你要有所准备。我问能闹到什么地步,她说把蛋糕砸到天花板上,把沙发拉倒,闹得你简直无法忍受。但出现这种症状就说明孩子有救了。我说只要不杀人不放火,任何事情我都可以忍受,我已为此做好了准备。

那段时间我俩腾出时间专门和孩子一起交流,一起疯玩,一起打闹,孩子需要的都满足他,给他充分的自由与尊重,他―下幸福得不得了。一个13岁的孩子,也算大半个小伙子了,竟然开始喜欢婴儿的玩具,看婴儿的书籍,撒娇撒得满地乱爬,嘴里发出奇奇怪怪的声音。他用体觉、味觉、口觉、手的触摸、脚的探索等等自由的体验,把以前本该经历的敏感期全都经历了一遍。我们等着他一点一点恢复到现在的年龄。

儿子重新上学之后,我家先生发现了《小王子》这本书,看后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他关注的是小王子驯养狐狸的问题――小王子想和狐狸玩,却被狐狸以“没有驯养我”为理由而拒绝。这里的“驯养”就是“建立关系”,如狐狸所说:“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将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间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先生说,我觉得我们的儿子就是一只等待爱的小狐狸,咱要彻彻底底地“驯养”他!

先生前后大概三四个月什么也不干,一门心思做“驯养”这件事。儿子从学校回来就跟他一道玩呀、聊天呀,儿子去学校了他就把这些事记录下来。他记的时候事无巨细,一边记一边反思,常常记到半夜。那些天,他每天早晨爬起来给儿子做早餐。吃完早餐,还把儿子送到门口,拥抱告别。儿子假装不会走路,娇娇地用脚后跟倒着,一摇一摆地下楼,到楼的中间还要再喊爸爸一声,他爸爸在上面等着,这时候也回应一声。有时候,干脆送儿子到楼下或者小区门口,再送过马路。你看,两个人情意绵绵到这种程度,有点煸情、有点可笑、有点做作是吧?但又是个必要的过程。现在当然不必如此了,因为父子的心融到了一起,成了铁哥们了。

“驯养”还有很多内容,比如每天的创意比赛,一起读书、讨论,谈论儿子喜欢的话题。儿子数学很差,没有一点兴趣,先生就跟儿子一起做题。做题的时候故意做错,然后让儿子把他当马在地上骑一圈;下一次,找一道难题,与儿子争论,如果儿子错了,他就把儿子当马骑一圈。在这种有平等、有竞争的状态中儿子逐渐坚强起来,他们也形成了一种正常的、平等的伙伴关系。

感动孩子,成为他的精神偶像,这就是“驯养”。家里要是弥漫这样的空气的话,这个家就成了孩子心灵的、幸福的港湾。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多么艰难,受到的挫折多么大,他的心里也不会有孤独无助的感觉,只要他想起父母,想起那个家,再大的难关也能挺过去的。

儿子转变了,我对于爱的概念也更加明确了。爱,一定是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这样的爱才有价值,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从这个方向切入,往深思考:我们爱孩子,用智慧的爱来爱孩子,难道仅仅“为了爱”吗?应该有一个更为崇高的目的,那就是要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人,爱所有美好的东西,这就是爱的交互,也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李跃儿儿童教育专家,美术教育家)

责编:肖云

上一篇:梁母教子 第4期 下一篇:孩子和鸟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