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意象 4期

时间:2022-06-15 09:55:53

生活意象 4期

城市中,总有自己熟悉的一伙在研讨生活可能具有的闲适方式,而且,一定还有更多的同道,只是彼此尚未达成知晓的缘分。

明代最烂漫的时段,陈继儒在《太平清话》里记录了文人们经常干的一些闲事情: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礼佛、尝酒、晏坐、翻经、看山、卧帖、刻竹、喂鹤……,等等等等,眼花缭乱了!

日常生活,就是一种琐碎,是随时随处、目力所及的种种意象,并由意象而产生兴味。明代人的那些意象,且不说其优劣进退、结果如何,但至少在当时,它让中国版图东边、西边的洋人们羡慕。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文明的具体诠释。我们经常在谈论着文明,而文明是什么,我们却习惯于口头禅似的讲着那些离我们远得不能再远的空话,让文明只剩下某种如定义一般的概念。

其实,历史并非就是时态上的过去。古人那些意象的经典,在过去,是一种调剂现实的智慧,在今天,也并未彻底的消逝,而有些东西,不过就是变换了名称和方法而已。名称不变的,是钓鱼、浇花;内容延伸的,比如礼佛、喂鹤;又比如鼓琴、校书,在今天成为高深的专业。至于当时更大众普及、且绵延今日的,则是熏香、挂画、烹茶、插花这几样,而这几样,正是我想在此推出的话题。稍显古气了,但涉及我所熟知的人与事:

一个IT人士,花着更多的精力寻师访友,营造私家香道空间;一个播音主持,将时间耗在画家们游历欧洲的点滴过程,打磨纪录短片;一个游学德国的专业教师,在探询抽象艺术的同时,发现了中国古典家具之精微,并在自己的工作坊里,和匠师一起打样追摹;而另一个油画出身的大学图书馆趣人,二十年如一日的“丧志”,在自己的刻刀下,让珍稀的老料展现出“核舟记”一般的工巧。而江城四月花季的到来,让花房的一个主人,为我们留下时间的纪念。

在尊生、养生、厚生、与悦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珍视的时代里,这些集中的版面,就好比一剂方子,这种加几钱,那种少少许……

老子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这应该是华夏思维的一大特征,从“齐家”,到“平天下”,人生的智慧,在浑沌、复合、通会、圆融的状态中结成实体。正像陈继儒的单子上开列的那些项目,任何其中的一个,都不足以构成指向“明代”的生活意象。

正如日前有场类似的雅会,主持人问我:最受历史上哪个书法家的影响?我明确地告知:我无法回答出这“哪个”,但我能回答“哪一些”,因为我今天对于书法的认知,是由“这些”书法家典范共同的构成,而具体的“哪个”,都只是某个侧面而已。或者进而,我更关心书法在整个文化气场中的角色。

在不同的立场和层面,文化都有某种不同的解释。在我的经验中,文化可以作为学问来探讨,但更重要的,是作为日常生活来实践。

过往的文明或文化所遗,仍由各个角落对现时的我们发生着影响,乃至激进的年代过去,那些所谓的“糟粕”,并未因强力而被“革”掉。这因为那些“意象”,并非来自空虚的理念,而是来自生命、生活过程中希求趣味和完美的切身愿望。

我相信:此时此刻,在这个城市中的某个空间,有人正在――熏香、挂画、烹茶、插花。

2014年3月于武昌昙华林

上一篇:春来话养生 下一篇:学情调查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