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6-15 08:08:15

对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合理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应包括三个层次,即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确定也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目前我国实行利率管制体制,中央银行利率的确定不是建立在市场资金供求的均衡价格之上。中央银行在代表政府制定利率政策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通过利率改变存款人、借款人(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的收入分配格局,而且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如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也很低。银行对企业的利率受到利率管制又不能不反映企业的资金需求。故建立在现存利率体制基础上的利率调控政策是难以引导公众行为的。

在利率市场化国家,是以长期国债收益率为基准,其他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均在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加一定基点数,形成一个合理的市场化利率结构体系。但我国还没有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几次十年期国债招标结果均是按年付息,年利率是在当时一年期存款利率上加55(或60)个基点,这样做就把国债收益率钉在一年期存款利率上了。这也意味着,存款利率是由央行决定的,同时也就决定了长期国债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长期市场利率风险,只有利率政策风险,没有一个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合理的长期利率预期,这样是形不成真正的市场利率结构的。这种情况是中国国债利率长期不合理造成的,应该改革。要有独立的长期国债利率,以便形成真正的市场化利率基准,进而形成金融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商业银行票据贴现率与银行信贷资金借贷利率等。

二、改革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制,疏通利率政策传导机制

在现行体制下,大部分国有企业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贷款基本决定企业资金来源。一方面,银行贷款对利率变动反应不灵敏或者说现行体制下名义贷款利率变动对国有企业贷款额变动影响较弱;另一方面,国有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依旧集中在国有企业上,这严重影响了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利率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大企业,因为大企业可直接通过股票、债券或政府支持等多方面获得资金,而小企业更依赖于银行贷款,贷款需求的利率弹性相对于大企业要高一些。可见,我国既要发展直接融资,扩大大企业融资渠道,尽可能让大企业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同时,又要改革银行贷款结构,加大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比重。

国内外经验证明,政府扶持和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既能扩大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比重,改变国有银行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也能够硬化小企业信贷约束。可见,只要按照市场化要求运作,国有银行完全有办法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调整信贷结构。

三、增强资金供求对利率的影响,扩大浮动利率的浮动范围,改变长期以来优惠利率种类多、档次繁、统得死的局面

我国利率体系中,固定利率比重大,商业银行运用再调节权限小,资金供求对利率的影响力有限,不利于利率杠杆灵活地调节经济结构。因此,应增强资金供求对利率的影响,只规定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比例和贷款利率下限比例,各档次细则利率由商业银行根据当地经济状况自行制定。

我国优惠利率种类多、档次多,带有很强的社会福利性质。当前许多国家有取消优惠利率的趋势。鉴于我国实际,优惠利率改革应朝着种类少、档次少、由商业银行自行制定的方向发展,使商业银行能够根据经济结构转变的需要,支持领先技术行业的发展,真正发挥优惠利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但是,我国产业部门之间的资金利润率差别很大,而且由于资本没有被充分流动,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以后,一些产业内的企业可能不适应市场利率而退出银行可贷款范围,但这时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还没有建立。所以,实行利率市场化后还要设立一定的财政贴息制度和担保制度,在淘汰落后企业、产业的同时,也要对一些国家应该支持的产业给予贴息和担保,用财政性手段来弥补市场利率均等原则对一些产业和企业的影响。

四、改革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增强经济主体的利率反应机制

许多观点认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是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实,市场化的利率反应机制必须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市场化行为的制度基础之上。如果微观经济主体不能根据利率的变化而进行理性的经济活动,利率机制就会失去其微观经济基础,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必须依据资本边际收益率和市场化利率进行生产经营与投资决策。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建立内部“利率定价统一性”,防止发生“不利选择”行为。否则,企业大胆借债只借不还,赖账不受惩罚,在这种体制下,利率市场化只会变成利率无序化,最终出现新的寻租现象。同样,银行不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不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激励机制,或在存款充足时不积极放贷而存放在中央银行备付金账户上,或自行提高贷款利率抑制企业借款需求,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果将又一次丧失。(摘自2002年第10期《财贸经济》)

上一篇:我国现行利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