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典”育师生人格借课程促学校发展

时间:2022-06-15 05:11:38

用“经典”育师生人格借课程促学校发展

近年来,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的实践中经历了尝试、探索、反思、改进的过程,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新的认识和设想。

一、科学认识理解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离不开理论指导和不断学习。从国家统一规定课程的落实到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经历观念的变革和行为上的变化。经过理论学习我们重新认识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订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这一界定包括三个要素:

一是学校本位。即以学校为基地,在学校中发生并一步步展开;以学校为基础,要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优势、资源为开发的依据;以学校为主体,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是一种校本化的课程实践,决策的主体是学校内部成员。

二是关注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开发,无论其形式如何,都必须把握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国家统一的核心课程是为满足学生的一般学习要求为基础的,而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为发现学生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从学校育人的目标出发,充分考虑培养学生公民素质这一学习需求。

三是持续动态的过程。既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课程不断改进、自我完善的过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新背景、新理念

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宏观要求出发,《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标》强调的新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课程之中。具体要求: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三是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显然,这些课程实施的新理念,自然成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的指导思想,为我们反思近年来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方法指导,也为今后校本课程的开发指明了新的思路和广阔前景。

三、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开发的实践反思

(一)开发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的缘由和过程

每天早读,各班诵读古诗的朗朗声音传遍校园,学校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借此契机,从2010年春季开学,学校有目的地开发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至今有近三年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主要做法是:

1 课程开发组织: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责任人。由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处、教科室和少先队共同组织课程开发实施。

2 课程内容实施:共性内容――古代诗歌;分层内容――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分别安排《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由教学副校长、教科室、教导处,随机检查各班早读古诗朗读,背诵情况,及时反馈。

(--)开发校本课程的成效反思

我们认为,倡导诵读经典,特别需要理性地认识诵读经典的作用与价值,认真分析诵读内容对学生学习的适切性,关注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选择适宜不同年龄儿童诵读的内容,同时注重诵读的多种策略并辅助以其他手段,以丰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和形式。

四、开发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的新设想

(一)内容设计:将校本课程每周一节的授课同早读统筹安排,将古代优秀诗歌与国学启蒙读物有机整合,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分别设计课程开发内容;

(二)思路规划:以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的适切性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小学生三个年级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内容的选择呈现由易到难的梯度。同时,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落脚点,将儿童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讲述,其目的是重诵读、重涵泳,不断熏陶、长期滋养、感悟、积累。将经典诵读与日常的阅读结合;把语文和相关学科结合;把校本课程开发和多种活动结合,以丰富校本课程的内涵,增强其融通性和渗透性。

国学经典的传承,是关涉国人生命素养的根基之学,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谈到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国学经典教育,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人格、文化生命的培育。

因此,在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的开发设计中,应当贯彻“读经典之书,做有根之人”的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循序渐进,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涵泳,在涵泳中领悟,因为学识涵养、品行气质是无形的,是长期熏陶、滋养而成的。正是在与经典的持久而自然的“亲近”中,达成对中华母体语言文化的深层体认,将国学经典教育转化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人教育和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宁夏石嘴山市第六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上一篇:利用歌唱教学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 下一篇:用好评价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