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怕水心理的产生与克服

时间:2022-06-15 02:34:25

论怕水心理的产生与克服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怕水心理对少儿游泳教学的重要影响。认为在游泳教学中,重视儿童心理变化将儿童的心理特征作为教学研究对象是必要的。并通过对儿童怕水心理的测量与评价提出克服儿童怕水心理的观点和方法,希望对游泳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怕水心理 游泳教学

一、研究目的

初学游泳的儿童在学习游泳过程中出现的怕水心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游泳运动是在特殊环境中进行的,其运动环境和陆上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人从有支撑点变成无支撑点的运动,必须按一定的规律去呼吸,还涉及到一个安全因素的问题等,很容易在心理上出现怕水心理。怕水心理的出现,不仅会给游泳教学带来一定干扰,还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因而是它是影响游泳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儿童在学习游泳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游泳的初期,特别容易出现怕水的心理。本文就次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一下本人对如何克服儿童怕水心理的想法和观点,希望对游泳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研究:2001年5月至2002年4月,阅读有关怕水心理和儿童游泳教学资料(参考文献见后),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三、分析讨论

1、对儿童怕水心理的探究

心理学对儿童害怕水心理的年龄特征已有较明确的论述。1969年,巴尼特对儿童害怕心理的发展作了研究,她发现,从总体上来看,7-12岁的儿童其害怕心理基本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就以下三种专门的害怕对象来看,有一个年龄变化特点。这三种害怕对象是个体安全、想像中的生物及学校和社会关系。其中前两种对象有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支配物质世界的规则或知识懂得多了。而第三种害怕对象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种害怕与成人的害怕比较接近。在游泳的学习过程中,儿童怕水心理产生是不是和巴尼特研究结论相同呢,本人做了一些经验性的研究,研究项目包括调查表,谈话,向家长调查了解及跟踪调查等。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约小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怕水心理持续的时间越长,反之越短。因此可以认为怕水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这是和巴尼特的结论相吻合的。

2、对怕水心理产生原因的解释

儿童为什么对水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心理学认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它的产生依赖于种种原因。如刺激的类型,环境的熟悉性,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等等。因此只有了解儿童产生害怕的原因,才能预知儿童在游泳教学中可能出现哪些害怕心理,以至有效地预防和克服。心理学家对害怕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多种解释,如害怕是一种学习现象、遗传现象和知觉再认识的现象等等。他们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说明害怕产生的原因及复杂程度,并且都有实验作为依据。例如,大多数人公认的一种解释认为害怕是一种学习现象,是后天获得的,它往往通过工具性或经典性的条件反射而获得。如第一次课儿童发生溺水现象,就会使儿童对水产生害怕心理。不仅如此,初学儿童还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取得别人的经验。如看见或听见他人溺水,甚至听见别的孩子发生可怕的叫喊声,都会使其产生怕水心理而在该内容的教学时就会发生困难。总之,害怕心理产生的种类很多,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害怕产生的原因的解释,还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去探索。

3、对怕水心理的测量与评价

①怕水心理的测量与评价指标

在初学游泳的教学中,对儿童怕水心理表现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测量与评价是重要的。尤其是对教学者来说更是如此。原因只有对怕水的表现有一准确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从理论上讲,对怕水心理的测量与评价应由三方面表现出来,即学生的主观体验、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从实际操作来看,有些测量与评价在游泳教学中是不可能做到的(至少目前不行)。

②认知难度上的测量与评价

在游泳教学中认知难度上的测量与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询问和了解。如教师可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问卷式,口头回答式或向学生的家长进行调查了解。

通过在认知难度上的测量,如何较为准确的评价,这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原因教师增长测量时经常被外在因素干扰,使得测量值常常不能在有效的范围内。例如,教师向学生询问是否有怕水心理时,从其行为难度上观察,学生明明处在典型的怕水心理状态中,可是学生屈于家长,自尊心或其他原因的压力,就是不承认有怕水心理。因此,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主要是靠平时积累的经验及对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进行综合性评价使其测量与评价可能在有效范围内。

③行为表现维度上的测量与评价

行为表现维度的测量与评价是指教师从主观观察中获得有关学生信息并加以测量与评价。由于学生行为特征与其情绪性质不一定是对应关系,因此从某个角度看这种测量与评价虽简单易行,但是评价的精确程度较低。要提高其精确度,只能是和教师的教学经验发生直接的关系。需要说明一点,在游泳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行为表现维度上的测量与评价是教师评定学生怕水表现的主要渠道。可以这样认为学生是否有怕水心理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行为表现维度上的测量与评价而获得。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有怕水心理产生时,从其行为表现上就可以观察有以下一些外在表现。比如,面部表情焦躁不安,不爱讲话,不动不玩不笑,尿频,烦躁,爱发脾气,练习前不爱吃饭或寻找理由不愿上课等;怕水程度较深的还有肚痛,头痛,呕吐,全身发冷哆嗦,下水后肌肉僵直颤抖或发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甚至拒绝下水等。

4、预防和克服怕水心理的方法

①榜样塑造法

榜样不仅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怕水的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榜样塑造法有它不利的一面,尤其在初学游泳教学中。如上新授课内容时,对学生水平了解不够深入的话,可能进行示范的学生出现絮乱现象,这会在部分学生中造成负面影响。根据本人经验,在游泳教学中,用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做示范比用优秀学生做示范效果明显。因此,在运用榜样塑造法时,一定要对示范学生有所了解,最好在做示范动作前先让他练习一下要示范的动作内容。

②对抗性条件作用法

对抗性条件作用,就是把一些能唤起怕水情绪反应刺激与愉快的活动相结合起来,最后以愉快活动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怕水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这一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得较普遍。如在熟悉的水性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水不了解时,必然产生怕水情绪。这时教师可选择浅水区,做一些游戏,使儿童在玩水中了解水性,从而克服怕水心理。

③提供爱,理解和支持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于学生客服怕水心理也有很多作用。因为儿童希望有一个自己熟悉,信赖、喜爱的教师来教自己,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简单、粗暴,缺乏关爱的方式惩罚儿童。练习时,在遇到困难时应予以鼓励、支持来帮助来解决儿童心理上的冲突,从而达到客服怕水的目的。

④积极预防溺水现象的发生

在游泳教学中,学生如果有过溺水或有他人溺水的体验,都会给学生心理造成程度不同的怕水心理,这对游泳的教学极为不利。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溺水现象的发生,以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心理障碍。

四、结论

1、怕水心理是游泳初学阶段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严重干扰游泳教学的顺利进行,还会给儿童造成影响久远的心理障碍。

2、怕水心理产生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应注意分析,深入研究。

3、克服怕水心理时,应针对产生怕水心理原因和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4、游泳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安全工作,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消除怕水心理形成的隐患。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游泳运动》,体育院校通用教材,2001。

2、李子明,体育教程(M),北京:首都人民出版社,1998。

3、张获秋,游泳季刊(3),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1。

上一篇:用激光测速避免空难 下一篇:当前中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分析